沉痛悼念何友声先生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我国船舶原理研究的开拓者、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的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共上海市委原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何友声先生,于2018年1月17日0时6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7岁。

执行编委会合影

何友声先生1931年7月2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4岁随父母来沪,先后就读于上海小学、晋元中学和同济大学。他品学兼优、为人正直,在中学期间即参加进步活动,在大学期间,加入共青团,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2年秋,因国家建设事业需要,赴大连工学院造船专业任教,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随院系调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

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合影

1957年,何友声先生作为上海交大优秀青年教师,被派往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进修并兼任辅导教师和党总支书记,在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著名学者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1958年,担任上海市研制探空火箭的总负责、协助筹建上海机电设计院、筹建上海交大工程力学系等,服务国防工业。1962年起,先后担任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副系主任,工程力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86年至1992年,何友声先生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扬民主、团结班子,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开拓办学新局面,为上海交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1992年,何友声先生从学校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任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入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何友声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为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开疆拓土。他于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辛氏法端点修正”的方法,被船舶设计手册和教科书收录。在水翼理论及水动力学设计、气垫船原理等方面硕果累累,开拓了螺旋桨激振力研究领域,使我国船舶的减振水平跃上新台阶。在高速水动力学、空泡流和水中兵器出入水的研究中成果显著,有力地支持了有关型号的开发。同时为适应长江口水资源利用、堤岸保护、航道建设的需要,建立了河口水动力学研究基地,积极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曾十余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螺旋桨激振力》获国家教委专著奖。曾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力学学会理事长、《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何友声先生躬耕教坛半个多世纪,为国家发展广育英才。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教学一线,先后讲授过十余门课程,指导过五十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率先提倡面向本科生开设概论课程、面向研究生和教师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他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倡导“探求”和“采诸家之长”的精神,促成学校开设跨学科跨学校的学术论坛等。他身体力行、传道授业,深得教师和学生的敬重。

何友声先生长期担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副主任及顾问编委,为期刊学术水平提高和影响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推动我国水动力学学科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1984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轴对称体垂直出水的非线性数值解》和《有限展长水翼的非定常理论》的学术论文,引领自由表面水动力学前沿研究。他长期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和定期的执行编委会会议,鼓励和吸引我国力学界和船舶工程界同行及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水动力学事业。即便年事已高,他作为顾问编委仍然经常参加执行编委会的活动,为期刊的发展出谋划策,刚刚过去的2017年的四次编委会仅最后一次由于健康原因缺席。当编委会遇到疑难问题或者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他总能从大局出发、起到掌舵人的作用。

何友声先生一生坚定忠诚、矢志报国,是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典范;他精勤不倦、勇于创新,惜时如金地学习和工作,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他虚怀若谷、提携后学,无论对待同事、学生还是晚辈,都保持谦和从容,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过程中从未放慢敬业报国的脚步,令人钦佩。

“为人为学两道相济、育才治校皆得美誉”。何友声先生为新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崇高的学术追求和宝贵的品格操守是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永远铭记他,缅怀他!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