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副主编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以拼音为序)

槐文信,1963年生,1985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于1995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1997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聘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2008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3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来自武汉市、教育部、原电力工业部等方面的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R5和R10),大禹水利科技奖一等奖1项(R1),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均R1),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一等奖(2021年)。1997年获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在计算水力学和生态环境水力学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计算水力学方面:完善和发展了有限分析法数值解法;在射流力学方面:从理论上证明了静止环境中射流和羽流存在自相似性的条件并给出其自相似解;在明渠水力学方面:提出了明渠阻力系数统一形式的显式公式,使得著名的蔡柯斯达阻力系数曲线归一化;在生态环境水力学方面:提出了植被化河道中水流与植被相互作用的动河床概念,改写了谢才公式,使其适用于植被化河道的过流能力计算;提出了植被化生态河道纵向离散系数计算公式;针对植被化河道水沙运动,提出弥散系数模型,给出了植被化河道悬沙浓度分布的解析解;在工程水力学方面:采用水动力学理论和CFD技术解决了大坝泄洪消能、导截流优化、船闸冲泄水系统优化、大江大河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梁东方,男,1975年生。剑桥大学工程系副教授、丘吉尔学院工程学科教导主任。2012年松前国际友好基金会 Fellow,2013年获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OMAE大会最佳论文奖并入选德国洪堡学者(Humboldt Fellow for Experienced Researchers),2016年欧盟第七框架玛丽居里研究员。在水动力学和水环境领域发表200余篇论文,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共被引用2300余次、h-index 为25。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剑桥郡分会主席,欧盟 Anura3D MPM Research Community 理事 (board member)。

刘桦,1963年生,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获河海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水动力学与环境流体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近海水波数学模型与海啸模拟、非定常空泡流和出入水流体动力学、强非线性水波与破碎波、河口与海岸工程水动力学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与面上项目、973项目(一级课题)等纵向项目和水运、水利、航天等工业部门委托的横向课题20余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应邀在第十届国际空化会议(CAV2018)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4次。

现任教育部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专题研讨会流体力学评审组成员、国际水动力学学术会议(ICHD)共同主席、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学会(ISOPE)执委会委员(BOD)、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与《船舶力学》编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十届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会理事长、国防水动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卢东强,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今)。获得复旦大学力学理学学士(1995)、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工学硕士(1998)、香港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哲学博士(2003)等学位。目前担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CI ; EI)副主编(2016–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2009–今)兼秘书长(2015–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编委(2016–今)、《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in Fluid Mechanics》编委(2013–今)及其它三种英文期刊编委、第十四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dynamics, ICHD)共同主席(2021–2022)、ICHD执行委员会委员(2016–今)兼常设秘书处秘书长(2016–今)、中国力学学会力学通识教育工作组组员(2021–今)、中国数学会奇异摄动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今)、上海市力学学会秘书长(2019–今)、上海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2019–今)、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2020–今)。曾任《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编委(2009–2011)、《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创刊编委(2011–2015)、《力学季刊》编委(2013–2020)、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十届(2011–2020)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专业组组员(2007–2020)和副组长(2011–2015)、上海市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2–2016)和主任(2016–2020)。

流体力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复杂海洋环境中水声波传播特性;(2)海洋超大型浮式结构物的水弹性理论及其应用;(3)分层海洋中运动潜体生成的内波及其表面效应等问题;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在于近似解析方法在水波动力学中的应用。曾经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7)、获得“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二等奖(2015)、“2021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

马峥,男,1969.1出生。1986年9月-1996年5月天津大学力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6年5月-2004年5月上海大学博士后、讲师、副研究员;2004年5月至今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高工、研究员。现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主任,负责《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SCOPU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SCI,EI)出版发行。

科研领域包括:湍流与流动稳定性、流体机械、船舶流体力学、智能控制系统等,主持或参与二十余项相关课题研究并发表科学论文五十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中船重工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专利五项。担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副主编、《中国造船》编委、《力学季刊》编委等。

宁德志,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辽宁省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兼任《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 Maritime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副主编,《Ocean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编委,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委,国际离岸和极地工程师协会(ISOPE)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近海工程会议常务委员。主要从事海洋工程水动力学和海洋能高效开发方面的研究,曾负责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皇家工程院牛顿基金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和亚太近海力学会议突出贡献奖1项;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斯坦福大学全球顶级科学家影响力榜单。

徐辉,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上海市特聘专家,帝国理工荣誉研究员。任“国家CFD2035远景论证”项目组专家、第八届中国空气动力学会计算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会议“高保真计算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常务秘书。主要在流体力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机器学习等领域从事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KGJ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PSRC、空客、罗尔斯•罗伊斯、庞巴迪、迈凯轮等资助下,共发表50余篇SCI论文,核心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国际流体力学及数学领域权威期刊,如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Physics of FluidComputer & Fluids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等杂志。

万德成,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研究中心(CMHL)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东方学者(跟踪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浦江人才,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兼任教授。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基于CFD船型与海洋结构物优化,海洋立管涡激振动与海洋平台涡激运动,新概念海洋结构物、海上新能源开发装置性能分析与评估等研究。自主研发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非定常粘性流动求解软件系统naoe-FOAM-SJTU和MLParticle-SJTU,获国家软件著作权30余项。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流固耦合数值求解方法、高性能计算与数值水池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成果。入选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海洋工程领域全球高被引中国学者,获国际CH Kim学术奖(CH Kim Award)、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学会奖(ISOPE Award)、国际Moan-Faltinsen最佳论文奖、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等。

目前担任国际离岸与极地工程学会(ISOPE)执委会委员(BOD),ISOPE国际水动力学委员会主席,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AC)成员,国际船舶CFD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计算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智能海事搜救与水下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深远海风电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会议执委会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等,以及《Ocean Engineering》、《Applied Ocean Research》、《海洋工程》、《中国造船》等9个国际杂志和10个国内杂志副主编、执行编委或编委。

吴建华,男,1958年7月生,1989年获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任教授级高工,现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速水流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高速水流,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子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创新基金、电力部重点项目,重大水电工程研究项目等数十项,以一作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四,2009)、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第四,2012)。成果被白鹤滩、龙滩、溪洛渡、三板溪、小浪底、思林、江坪河、官地等大型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采纳,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