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主编、副主编和执行编委2022年度第二次会议纪要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JHD)执行编委和副主编2021年度第二次会议于2022年7月31日(星期日)下午在上海世和酒店二楼会议室和腾讯网络会议室同时召开。受新冠疫情影响,本年度第一次会议取消,而本次现场会议参与人员仅限于长三角地区的编委,方便与会者当天来回;同时开通在线会议,方便外地编委通过网络参加。

参加联席会议的有(包括网络参会者):主编吴有生;顾问编委缪国平、颜开;副主任委员戴世强、林建忠;执行主编周连第;英文刊副主编槐文信、刘桦、卢东强、马峥、宁德志、万德成、吴建华、徐辉;中文刊副主编柴威、陈红勋、胡海豹鲁传敬、王道增、王一伟朱红钧;执行编委陈彬段文洋黄彪、刘宇陆、彭晓星、邵雪明、王本龙、吴文伟吴应湘、谢锡麟、许唯临詹杰民、邹早建。编委王义乾、张伟、上海中船编印社刘忠族主任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

吴有生院士主持了会议。执行副主编马峥研究员做了工作汇报。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一)2021年期刊情况汇报;

二)2022年期刊情况及发展设想;

三)2022年学术活动计划;

四)庆祝吴有生院士八十华诞期刊发展座谈会;

一)、2021年期刊情况

1)2021年度Web of Sciences数据

根据2022年6月29日JCR发布的信息,JHD在2021年影响因子达到2.983(他刊引用占78.2%),与2020年的2.590比较,涨幅达到15.2%;在国际力学类138种期刊中排名上升至第54位,较2020年比较上升8位,稳固在Q2区;同时总被引频次也从2020年的2869提次高到3405次,涨幅为18.7%。2021年度卓越行动计划目标全面完成。

二)、2022年期刊情况及发展设想

1)2022年度JHD数据

最新2022年7月28日引文报告,2022年发表的所有SCI论文引用本刊2020年论文159次、引用2021年论文98次,两者合计257次。

2020年和2021年本刊发文量为218篇。根据2022年卓越行动计划,影响因子要达到3.2的目标,全年引用数需要达到3.2*218=697.6次。而要达到卓越行动计划国际力学期刊排名50位的理想目标,引用数还需提高。现实数据和达标数据的差距非常大。

2)中文刊(CJHD)

根据2021年度第四次执行编委会议的决议,2022年中文刊增加了三位:西南石油大学朱红钧、西北工大胡海豹、武汉理工柴威。目前已有八位副主编复制审稿派送任务,大致分工如下。水动力学基础类:王一伟、胡海豹;船舶和海洋工程类:朱仁传、朱红钧、柴威;水利和工业流体力学类:陈红勋、郭鹏程、张德胜。

2022年6月28日召开中文刊副主编线上会议。会上,对采编系统的审稿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并通过了调整审稿流程及加快审稿进度的举措,酝酿了中文刊的约稿和组稿专栏,讨论了编委信息完善所需的研究方向及关键词。

中文刊今后将加快编校稿件速度,促进更多稿件预先在线(online first),争取稿件编辑完成一篇,上线一篇。

三)、2022年学术活动计划

1)学术研讨会

“第33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将于2022年10月28日-30日(其中28日周五报到)在重庆召开,由重庆交通大学承办。目前已经确定大会邀请报告八篇,收到分组报告133篇。

“第十四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dynamics)将于于2022年10月21日-25日(其中21日周五报到)在无锡召开,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承办。大会目前已确定的四篇大会报告分别来自新加坡、韩国、意大利、中国。目前全文审稿已经完成,更多详情将在会议网站发布http://ichd2022.cssrc.com.cn。

2022年度计划召开的会议还有:“2022人工智能技术在流体力学中应用研讨会”(地点、时间待定)、“第四届空泡流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研讨会”(西北工业大学,时间待定)、“第七届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专题研讨会”(西北工业大学,时间待定)、“2022全国复杂流场CAE会议”(中山大学珠海,时间待定)、“第四届船海计算水动力学研讨会”(The 4th CMHL Symposium,线上,时间待定)。编委会将从这些会议挑选优秀的稿件在中文或英文刊出版专栏。

2022年12月,Aerospace and Aeronautics World Forum 将在线上组织国际短训班(Short Course)。其中“Liutex and Third Generation of Vortex Defi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UTA)刘超群教授主讲,历时两天,包含八节课,个人收费200美元,团体单位收费600美元。国内已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及武汉大学等十六家单位支持这一线上讲座。国际上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注册。

2)编委片区会议

当前,全国性的编委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为了充分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增进编委对期刊的了解,促进编委和期刊的紧密联系,增加期刊的凝聚力,执行编委会讨论决定,不定期在某一地区召开片区编委会议。会上将介绍期刊发展情况,倾听编委的呼声和意见并加以改进,对编委尤其是青年编委提出要求和建议,以提高期刊办刊能力、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本年度拟在西安召开编委片区会议。

四)、庆祝吴有生院士八十华诞期刊发展座谈会

吴有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名誉所长,于1942年4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7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1984年获英国伦敦布鲁纳尔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起担任JHD编委会主任暨主编,2008-2016期间任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CHD)执委会主席。

为庆祝吴有生院士八十华诞,编委会召开了期刊发展座谈会(原定于第一季度举办,因疫情原因延迟)。座谈会围绕编辑部今后工作的发展、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促进、学术活动信息的交流、约稿、组稿专栏(热点研究方向)的选取等开展了热烈讨论。

 

附录: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相关网址
【信息】
JHD期刊网站: http://www.springer.com/journal/42241
编辑部官网: http://www.jhydrodynamics.com
【投稿】
英文稿: http://ijhd.editorialmanager.com 
中文刊: http://sdlj.cbpt.cnki.net  
研讨会: http://sdlj.cbpt.cnki.net
【下载全文】
2006-至今(Springer):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42241
2006-2017(Elseiver):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0016058
1989-2018全文(知网):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SDYW
中文刊(知网):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SDLJ
 

喜讯!JHD 2021年度影响因子攀升至2.983!

2022年6月28日,科睿唯安 (Clarivate Analytics) 发布了2021年《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JHD) 的影响因子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达到2.983,再创历史新高,在国际力学类期刊中位居第 54 名(共138种期刊),比上一年提升了8名,总被引频次达到3405。在国内所有SCI期刊中,排名第180名(共273种期刊)。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JHD)创刊于1989年,是由我国老一辈水动力学知名专家学者,为了发展我国水动力学事业以联合体形式创办的,目前联合体单位已逾百家。期刊为双月刊,是SCI和EI双收录期刊,同Springer出版公司合作出版。由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工程院院士吴有生教授。JHD旨在努力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借助期刊、会议及奖项等学术活动努力打造水动力学研究成果,推广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的平台,为我国水动力学发展贡献力量。JHD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迄今已举办33届,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JHD与周培源基金会共同设立了“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表彰在水动力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此外还设立了“水动力学高被引论文奖”和”学生优秀论文奖“,致力于发掘优秀论文,培养后备人才,促进科技发展,弘扬科学精神。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JHD)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在主管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单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编委、专家、编辑出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影响因子逐年稳步提升,2019年起SCI排名由Q3区进入Q2区。据Springer-Nature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JHD全文下载量达32714次,其中国际下载量占60%以上。自2011年起,JHD连续十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彰显了JHD在水动力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引领作用。

近5年JHD影响因子及力学类排名发展趋势

蒙面导师 | 儒师春风育桃李——林建忠教授专访(上篇)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好的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在本期的采访中,我们十分荣幸地邀请到了工程力学系流体工程研究所的林建忠教授,林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胡箫博士的学位论文荣获浙江大学2021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本期的采访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林教授对于该优秀成果的解读及其背后的故事、对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一系列干货,还有林教授的一些有趣小日常。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林教授的风采!

人物简介 /Profile/
 

林建忠,1991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力学与实践》主编,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副主编,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会副主任以及《力学学报》等国内外10余家学术刊物编委等职务。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对象,浙江省高校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首批入选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培养计划(省杰青),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获陆增祺高科技奖励基金一等奖。

  曾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专业组组长、全国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专业组副组长、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浙江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副主编、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编委等职务。

曾任浙江大学流体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浙江大学力学系副主任、主任,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院长,浙江科技学院院长,中国计量学院院长,中国计量大学校长。

从事多相流、湍流、微纳尺度流、流体机械等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攻关等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专著8部,与学生及团队成员合作发表论文7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给研究生、本科生授课10余门,出版教材2部,培养博硕研究生80余人,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导师一等奖。

更多详情请移步林教授教师主页:https://person.zju.edu.cn/0086998

问:请您介绍一下您目前的研究方向。

答:我的研究方向是多相流、湍流、微纳尺度流、流体机械,主要是多相流。多相流属于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这里的相通常指的是气相、液相和固相,多相流就是这三相中至少有两相存在的流动,包括气-固、液-固、气-液以及气-液-固等。浙江大学的多相流研究在国内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当中研究多相流的比较多,侧重点不同,我们主要是研究气-固、液-固两相流的动力学特性,像西交大则侧重于气液两相流。

问:祝贺您的课题组胡箫同学获得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个工作您认为最大的亮点,取得的最大的突破在哪里呢?

答:胡萧已经到浙江理工大学工作了,他所研究的是多相流中的固体粒子在液体中的运动,如在圆管、槽道流中运动的固体粒子所处的平衡位置以及多个粒子在运动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所谓自组织现象,例如固粒刚进到管道时可能是分散、没有规律的,运动一段距离后有可能形成链状或串状结构。在很多实际应用中,要对管道中运动的固粒进行分离或聚焦,我们的这个研究对此有指导作用。

 

该研究的亮点是对不同形状的颗粒在具有复杂特性的流体中运动时的平衡位置和成链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大突破是揭示了颗粒形状、浓度、尺度,流体惯性、粘弹性、剪切变稀特性对颗粒平衡位置、间距、颗粒链特性影响的规律。

胡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来读博的,他原来的专业不是力学,但他很用功,读博后很快地就进入角色,熟悉了相关领域的知识、研究背景和动态。四年学制他只用了三年,提前一年毕业,这比较少见,提前毕业的条件是要发表3篇及以上的top论文,他满足这个条件,博士学位论文盲审的5位专家评语都是优秀,这也说明了论文的质量。

问: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成果,从产生idea到做出好的东西,这个过程您是如何指导或者引导学生的呢?

答:过程比较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研究的内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一个部分,属于理论基础研究。首先在宏观上给他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把研究聚焦在非圆球形颗粒和复杂流体这两个方面,因为圆球形颗粒和简单流体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非圆球形颗粒和复杂流体的研究虽然也有,但很不充分。研究方向是导师需要给出的,否则学生可能会走不少弯路。在确定好方向以后,我建议他三步走,第一步是查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凝练出值得研究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得了的科学问题,凝练出的问题导师要把关,因为学生可能不一定能把握得很准;第二步是确定以数值模拟为主的研究方式,具体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摸索和掌握;第三步是实验研究,这里的实验不单是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还要从实验研究中得到一些新的结论,毕竟有些结果数值模拟无法准确给出。以上是概括了的指导过程。当然,学生在研究出结果后要写论文并向学术刊物投稿,这个过程我花了很多精力。

问:您在流体力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问您对您所在的研究方向的未来有什么展望或者理解?

答:对于多相流这一研究方向,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有4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连续相流动的复杂性,如湍流、复杂几何结构流场;第二个难点是离散相的复杂性,如纳米尺度颗粒、非球形状颗粒、自驱动颗粒;第三个难点是连续相物理性质的复杂性,如粘性对剪切的依赖性、粘弹性;第四个难点是相间作用以及导致的现象,如颗粒聚集、相分离、相变等。

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针对多相流的难点,已形成了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研究特色,先后研究了第一个难点的复杂连续相流动的多相流,如叶轮机械多相流、湍流和拟序结构流场多相流;第二个难点的复杂离散相多相流,如柱状颗粒多相流、纳米颗粒多相流;第三个难点的复杂连续相物性多相流,如非牛顿流体多相流。

 目前以及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自驱动颗粒在复杂流体中的动力学特性,该研究包含第二个难点即含非球形状颗粒、第三个难点即粘性对剪切依赖性和粘弹性流体、第四个难点即与相间作用相关的颗粒聚集以及相分离。

自驱动颗粒多相流的研究意义来自于其普遍性和复杂性,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实际应用中,如自然界中细胞、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运动蛋白质,实际应用中的人工合成颗粒、生物降解催化颗粒、生物标志物和造影剂、微型游动器件和机器人等在流场环境中的运动,都属于自驱动颗粒多相流。自驱动颗粒多相流的复杂性就不言而喻了,除了具有被动颗粒多相流的复杂性之外,另外还有因自驱动方式不同导致的复杂性以及自驱动力与外力耦合导致的复杂性。

问:您的博士生导师是力学大师周培源先生,方便分享一下其中的故事么?

答:我当年本科硕士都是在浙大读的,硕士毕业以后就留校了。上世纪80年代浙大的力学还没有博士点,但北大有博士点,当然我也是冲着周先生去的,因为早在1978年我还是上山下乡插队知青时,就读过徐迟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涡旋中》,该文描述的是周先生研究的湍流和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涡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影响到了我考大学的专业志愿以及大三专业方向的选择,所以当年去读周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是顺理成章的。

当时周先生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或许人们会认为像周先生这样的高龄又身兼数职,指导研究生只是挂个名而已,其实不然。周先生对研究生的培养,从论文选题、进度、撰写一直到答辩都给予具体的指导。

我当时的研究方向比较明确,周先生湍流理论在国际上独树一帜,他早年推导得到的四阶湍流脉动速度关联方程不封闭而无法求解,当时他提出将四阶脉动速度关联项用三个二阶脉动速度关联乘积之和再乘上一常系数表示,但受限于测量仪器和技术,该系数的值一直无法确定。因此,我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由实验确定不同自由剪切湍流场中该常数的值。

周先生是1902年出生,1993年去世,我1991年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周先生已经89高龄了还来参加,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学生的答辩。

问:您如何规划自己的日常科研生活呢?

答:我现在比较简单,全身心做科研。我的课是在秋季学期上,除了上课外做科研。我在中国计量大学当过11年的校长,那段时间不像现在这样,那时候白天要做管理工作,科研只能在晚上、双休日、假期做。现在我若没有开会、出差,通常情况下从早上8点到晚上9点都在工作,在这13个小时里,中午有1个半小时吃饭午休,傍晚有1个半小时锻炼和晚饭,其余时间都在办公室做科研。其实傍晚的锻炼也在搞科研,因为我的锻炼是游泳,游泳就是在做流体力学实验,体验怎样减小压差阻力,使自己游得更快。体验下来还是有效果的,我曾经两次参加浙江省校长杯游泳比赛,分别拿了200米和400米自由泳冠军,参加计量大学教工游泳比赛拿了200米冠军,参加省运动会拿了50米蝶泳第6名和接力第3名,我现在50米蝶泳还能游在40秒以内,三级运动员的水平。

问:您书架上不仅有专业相关的书,还有一些历史书籍,两边还有一些毛笔,您平常生活中也有这些兴趣爱好吗?

答:书法是我一直都在做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曾经得到过浙江大学研究生书画比赛的一等奖,2008年省高校校长书画摄影展一等奖。现在我主要是做科研为主,没有专门的时间去写字,我的字都是人家向我要的时候我再写。


林老师的讲解深刻透彻,条理清晰,干货满满。日常的分享也平易温和,不失幽默。儒师春风育桃李,希望林老师的见解能够帮助到大家,林老师的风格能够感染到大家!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更加详细的林老师关于导和学的思考,敬请期待!

文章转载声明
公众号:浙大航院团委
作者:浙大航院团委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主编、副主编和执行编委2021年度第四次会议纪要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JHD)执行编委和副主编2021年度第四次会议于2022年1月8日(星期六)下午在上海世和酒店二楼会议室和腾讯网络会议室同时召开。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次现场会议参与人员仅限于长三角地区的编委,方便与会者当天来回;同时开通在线会议,方便外地编委通过网络参加。

参加联席会议的有(包括网络参会者):主编吴有生;702所副所长(分管领导)吴文伟;顾问编委董世汤、缪国平;副主任委员戴世强、林建忠;执行主编周连第;英文刊副主编槐文信、刘桦、卢东强、马峥、万德成、吴建华;中文刊副主编陈红勋、郭鹏程、鲁传敬、王道增、王一伟张德胜;执行编委陈彬、范佘明、李廷秋、刘宇陆、彭晓星、邵雪明、孙宝江孙超、王本龙、吴应湘、谢锡麟、徐辉、尹海龙、詹杰民、邹早建。编委王义乾、702所技术基础部刘忠族主任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

吴有生院士主持了会议。执行副主编马峥研究员做了工作汇报。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一)2021年期刊及学术活动总结;

二)2022年期刊及学术活动计划;

三)编委会和副主编的人员增补及期刊发展。

一)、2021年期刊及学术活动总结

1)2020年度Web of Sciences数据

根据2021年6月30日JCR发布的信息,JHD在2020年影响因子达到2.590。与2019年的2.265比较,涨幅达到14.35%;国际力学类163种期刊排名仍维持第62位,仍保持在Q2区;同时,总被引频次也从2019年2531次提高到2869次,涨幅为13.35%。

2)2021年度数据

根据Web of Sciences报告,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JHD前两年的论文在2021年被引用618次(其中2019年的被引327次,2020年的被引291次)。该数据不包括尚未刊出的期刊(其中JHD第6期自引20余次)。因此,“卓越行动计划”既定的2021年度需要完成的指标(即影响因子达到2.8、引用数达到644次)基本上能够实现。

但是,根据当前发展趋势,要保持JCR国际力学类排名第62位,预计影响因子要到3.1(即引用数达到713次),有一定的难度。而要达到“卓越行动计划”要求的理想目标(第55位排名,需要影响因子3.37左右,引用数达到775次),难度更大。

2021年12月6日,中国期刊协会等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线上召开,会上发布了最新2021年度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名单。JHD再次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称呼。自2012年开始设立奖项,JHD至今连续10年获得此荣誉。

3)2021年JHD约稿情况

Featured article一篇:Chaoqun Liu, “New fluid kinematic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21, 33(3): 395-399.

Review articles三篇:

Huai-yu Cheng, Bin Ji*, Xin-ping Long, Wen-xin Huai, Mohamed Farhat, “A review of cavitation in tip-leakage flow and its control”,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21, 33(2): 226-242.

Wen-xin Huai, Shuolin Li, Gabriel G. Katul, Meng-yang Liu, Zhong-hua Yang*, “Flow dynamic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vegetated rivers: A review”,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21, 33(3): 400-420.

Jin-hai Zheng, Mi-An Xue*, Peng Dou, Yu-meng He, “A review on liquid sloshing hydrodynamic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21, 33(6): 1089-1104.

专栏(Special Column)五个:

1、The Progress in the Verif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for Floating Structures near Islands and Reefs (I) (II),分别刊登在2021年第一期、第五期;

2、The 4th CMHL Symposium 2021 (I) (II),分别刊登在2021年第二期、第三期;

3、The Liutex Force Field Model,刊登在2021年第三期。

4)期刊官网改版

编辑部网站(http://www.jhydrodynamics.com)于2021年度改版,要点包括:

(1)、内容分类不变,布局和结构调整,符合主流网站风格;(2)、自适应,适合手机浏览;(3)、增加用户注册和登录系统,各类学术会议的报名可在网站上进行;(4)、建立会议宣传和邀请函手机小程序;(5)、后台系统升级。

5)会议学术交流

“第16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8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于2021年10月30日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隆重召开。会议采用现场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交流了吴有生院士、何国威院士等8篇邀请大会报告、分布在7个线下分会场的6篇分会场主题报告与100余篇交流报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单独开辟一个分会场,交流了14篇报告。现场参会人数达到300余人,网上人数最高超过100人。

“涡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讨会”于2021年7月24日在苏州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与苏州大学联合主办。会议交流了刘超群、吴介之的主旨报告、10篇邀请报告和16篇参会报告。现场70人、网上70余人参加了会议。

“第三届空泡流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研讨会”于2021年10月17日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编委会拟挑选部分文章出版专栏。

“人工智能技术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研讨会暨喷水推进技术研讨会”于2021年12月4~5日召开。会议采用现场两地(昆明、上海)和线上联动的形式。20位专家做了精彩报告,两地现场参会70人,而线上参会多达600余人。

“第四届船海计算水动力学研讨会”(The 4th CMHL Symposium)于2021年1月14日通过线上会议召开。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CMHL研究中心、JHD编委会、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联合主办。船海计算水动力学国际著名专家美国Iowa大学Frederick Stern教授和法国南特大学Michel Visonneau教授应邀做60分钟大会主题报告,来自美国MIT大学、美国UNO大学、美国船级社、上海交大、日本九州大学、英国Strathclyde大学、英国Newcastle大学、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等9名知名专家和青年骨干应邀做45分钟特邀报告。

“第二届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调控国际会议”于2021年7月7~9日在四川大学成功举办,会议交流了132个报告,线下参会人数超过250人。

“第四届国际深水油气工程前沿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国际水合物青年论坛”于2021年12月20日采用线下与线上联合形式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功举办。

6)九届二次编委会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第九届编委第二次会议于2021年10月30日晚在无锡召开。会议采用现场与网上联办的形式,现场参会编委40余人,线上参会编委20余人。会议由编委会主任吴有生院士主持。执行副主编马峥研究员做了工作报告。

参会编委对编辑部和编委会两年来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表示认可,认为期刊近年来办刊质量、学术水平及影响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编委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对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大家关注的问题包括:缩短审稿周期,吸引优质稿源,完善精准审稿流程,建立审稿的奖励机制(数量、速度、质量),提高出版颜值(封面、排版);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使得出版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官网、微信群及公众号扩大期刊宣传,发挥国际编委作用,提高期刊国际同行的影响力。

第九届编委会自2019年8月成立以来,共有40名青年才俊加入编委会,为编委会增添巨大活力,这些年轻的编委充满热情,愿意为期刊贡献自己的力量。

7)奖项颁发

第四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颁奖仪式于2021年10月30日在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开幕式上颁发。武汉大学槐文信教授、浙江大学邵雪明教授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王一伟研究员、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丁军高级工程师获得青年奖。“周培源基金会”向获奖者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开幕式上还颁发“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20年度高被引论文奖”,获奖的四篇论文是:

[1] Huang, Biao; Qiu, Si-cong; Li, Xiang-bin; Wu, Qin; Wang, Guo-yu*: “A review of transient flow structure and unsteady mechanism of cavitating flow,”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3): 429-444

[2] Wang, Shi-Ping; Zhang, A-Man*; Liu, Yun-Long; Zhang, Shuai; Cui, Pu: “Bubble 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8, 30(6): 975-991

[3] Dong, Xiang-rui; Wang, Yi-qian; Chen, Xiao-ping; Dong, Yinlin; Zhang, Yu-ning*; Liu, Chaoqun, “Determination of epsilon for Omega vortex identification method,”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8, 30(4): 541-548.

[4] Wu, Qin; Wang, Chang-chang; Huang, Biao*; Wang, Guo-Yu; Cao, Shu-liang: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cavitating flow-induced vibration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8, 38(6): 1064-1071.

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闭幕式颁发了“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本届会议共有9名学生获此殊荣。

二)、2022年期刊发展及学术交流计划

1)“卓越行动计划”的任务第32届(2021)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卓越行动计划”要求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22年的影响因子达到2.8、国际力学类排名达到第50位、总被引频次达到3997次。任务非常艰巨。

2)约稿计划

2022年拟邀约综述论文三篇,2022-2023拟在中文或英文刊出版以下专栏或专辑:

(1). 第32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专栏3篇论文(2022年第1期);

(2). 水灾害防治与水环境调控国际会议专栏3篇(2022年第1期)

(3). 空泡流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研讨会专栏3篇(2022年第2期)

(4). The 5th CMHL会议专栏论文(2022年待定)

(5). 第33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专栏(2023年)

(6). 第14届国际水动力学学术会议专栏(2023年)

3)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

“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定于2022年10月28日至30日在重庆召开,由重庆交通大学承办,其中10月28日(周五)会议报到。

4)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CHD)

“第14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将于2022年10月21-25日在中国无锡举办。摘要投稿日期为2021年2月28日。会议网站http://ichd2022.cssrc.com.cn (即将开通)。

征文通知已经在微信公众号发布

https://mp.weixin.qq.com/s/hvQyzmjYhRThJ9ogk4qvbQ

5)编委会主办或协办的水动力学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

(1)、第7届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专题研讨会(2021年延期)

(2)、2021全国复杂流场CAE会议(2021年延期)

(3)、第5届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专题研讨会(The 5th CMHL Symposium),2022年1月18日

(4)、第4届空泡流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研讨会

(5)、涡的理论基础与应用研讨会

(6)、2022人工智能技术在流体力学中应用研讨会

三)、编委会增补工作及期刊发展

为了期刊更好地发展,执行编委会经过酝酿与讨论,同意以下事项:1)增补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吴文伟研究员为第九届执行编委;2)余锡平教授调到南方科技大学,仍继续担任执行编委,并建议清华大学增补一位执行编委;3)大连理工大学滕斌教授表示即将退休,并推荐宁德志接替他作为执行编委及英文刊副主编;4)同意增补徐辉为英文刊副主编。执行编委会对滕斌教授为期刊的发展所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

目前,中文刊主要参与审稿的副主编仅5位(陈红勋、张德胜、郭鹏程、王一伟、朱仁传),人数少,工作量大,研究领域分布还不够不均匀。为了更好地发展中文期刊,提高审稿效率,执行编委会同意增补副主编2~3位。

执行编委会一致认为,中文刊需要提高审稿的速度和质量。编辑部正在对目前采编系统审稿流程的合理性及时间设定进行分析,并计划近期召开中文刊的副主编会议,调整程序,缩短审稿周期。同时,为更好地发挥编委力量,高质量完成审稿任务,进一步完善编委研究领域的信息。

此外,执行编委会在热烈讨论中,一致认为编委会会应该扩大期刊与文章地宣传力度,包括采取各种推送措施;其次,要积极发挥编委尤其是年轻编委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期刊的建设,包括审稿、关注与引用,同时期望编辑部能更多地走出去,与各个区域的建立良好的现场互动。

执行编委会议最后,吴有生院士围绕“人才”“交流”“效率”这三个关键词做了总结发言,并期望大家团结奋进,为JHD能成为国际一流期刊而努力。

 

附录: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相关网址
【信息】
JHD期刊网站: http://www.springer.com/journal/42241
编辑部官网: http://www.jhydrodynamics.com
【投稿】
英文稿: http://ijhd.editorialmanager.com 
中文刊: http://sdlj.cbpt.cnki.net  
研讨会: http://sdlj.cbpt.cnki.net
【下载全文】
2006-至今(Springer):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42241
2006-2017 (Elseiver):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10016058
1989-2018全文(知网):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SDYW
中文刊(知网):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SDLJ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副主编简介

(排名不分先后,以拼音为序)

槐文信,1963年生,1985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于1995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1997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聘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2008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3年获聘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来自武汉市、教育部、原电力工业部等方面的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R5和R10),大禹水利科技奖一等奖1项(R1),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均R1),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一等奖(2021年)。1997年获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在计算水力学和生态环境水力学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计算水力学方面:完善和发展了有限分析法数值解法;在射流力学方面:从理论上证明了静止环境中射流和羽流存在自相似性的条件并给出其自相似解;在明渠水力学方面:提出了明渠阻力系数统一形式的显式公式,使得著名的蔡柯斯达阻力系数曲线归一化;在生态环境水力学方面:提出了植被化河道中水流与植被相互作用的动河床概念,改写了谢才公式,使其适用于植被化河道的过流能力计算;提出了植被化生态河道纵向离散系数计算公式;针对植被化河道水沙运动,提出弥散系数模型,给出了植被化河道悬沙浓度分布的解析解;在工程水力学方面:采用水动力学理论和CFD技术解决了大坝泄洪消能、导截流优化、船闸冲泄水系统优化、大江大河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梁东方,男,1975年生。剑桥大学工程系副教授、丘吉尔学院工程学科教导主任。2012年松前国际友好基金会 Fellow,2013年获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OMAE大会最佳论文奖并入选德国洪堡学者(Humboldt Fellow for Experienced Researchers),2016年欧盟第七框架玛丽居里研究员。在水动力学和水环境领域发表200余篇论文,在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共被引用2300余次、h-index 为25。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剑桥郡分会主席,欧盟 Anura3D MPM Research Community 理事 (board member)。

刘桦,1963年生,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获河海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水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水动力学与环境流体力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近海水波数学模型与海啸模拟、非定常空泡流和出入水流体动力学、强非线性水波与破碎波、河口与海岸工程水动力学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与面上项目、973项目(一级课题)等纵向项目和水运、水利、航天等工业部门委托的横向课题20余项目。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应邀在第十届国际空化会议(CAV2018)等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邀请报告4次。

现任教育部力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专题研讨会流体力学评审组成员、国际水动力学学术会议(ICHD)共同主席、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学会(ISOPE)执委会委员(BOD)、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与《船舶力学》编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第十届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会理事长、国防水动力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卢东强,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今)。获得复旦大学力学理学学士(1995)、上海大学流体力学工学硕士(1998)、香港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哲学博士(2003)等学位。目前担任《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CI ; EI)副主编(2016–今)、《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执行编委(2009–今)兼秘书长(2015–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编委(2016–今)、《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in Fluid Mechanics》编委(2013–今)及其它三种英文期刊编委、第十四届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drodynamics, ICHD)共同主席(2021–2022)、ICHD执行委员会委员(2016–今)兼常设秘书处秘书长(2016–今)、中国力学学会力学通识教育工作组组员(2021–今)、中国数学会奇异摄动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今)、上海市力学学会秘书长(2019–今)、上海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2019–今)、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理事(2020–今)。曾任《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编委(2009–2011)、《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创刊编委(2011–2015)、《力学季刊》编委(2013–2020)、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十届(2011–2020)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水动力学专业组组员(2007–2020)和副组长(2011–2015)、上海市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12–2016)和主任(2016–2020)。

流体力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复杂海洋环境中水声波传播特性;(2)海洋超大型浮式结构物的水弹性理论及其应用;(3)分层海洋中运动潜体生成的内波及其表面效应等问题;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兴趣在于近似解析方法在水波动力学中的应用。曾经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07)、获得“周培源水动力学奖”二等奖(2015)、“2021年中国力学学会全国徐芝纶力学优秀教师奖”。

马峥,男,1969.1出生。1986年9月-1996年5月天津大学力学系攻读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1996年5月-2004年5月上海大学博士后、讲师、副研究员;2004年5月至今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高工、研究员。现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主任,负责《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SCOPU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B辑(SCI,EI)出版发行。

科研领域包括:湍流与流动稳定性、流体机械、船舶流体力学、智能控制系统等,主持或参与二十余项相关课题研究并发表科学论文五十余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中船重工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专利五项。担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副主编、《中国造船》编委、《力学季刊》编委等。

宁德志,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博导,“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辽宁省海洋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兼任《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 Maritime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副主编,《Ocean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编委,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委,国际离岸和极地工程师协会(ISOPE)技术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近海工程会议常务委员。主要从事海洋工程水动力学和海洋能高效开发方面的研究,曾负责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英国皇家工程院牛顿基金等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和亚太近海力学会议突出贡献奖1项;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和斯坦福大学全球顶级科学家影响力榜单。

徐辉,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上海市特聘专家,帝国理工荣誉研究员。任“国家CFD2035远景论证”项目组专家、第八届中国空气动力学会计算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会议“高保真计算方法及应用国际研讨会”常务秘书。主要在流体力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机器学习等领域从事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KGJ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EPSRC、空客、罗尔斯•罗伊斯、庞巴迪、迈凯轮等资助下,共发表50余篇SCI论文,核心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国际流体力学及数学领域权威期刊,如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Physics of FluidComputer & Fluids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等杂志。

万德成,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研究中心(CMHL)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东方学者(跟踪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浦江人才,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兼任教授。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基于CFD船型与海洋结构物优化,海洋立管涡激振动与海洋平台涡激运动,新概念海洋结构物、海上新能源开发装置性能分析与评估等研究。自主研发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非定常粘性流动求解软件系统naoe-FOAM-SJTU和MLParticle-SJTU,获国家软件著作权30余项。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流固耦合数值求解方法、高性能计算与数值水池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成果。入选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海洋工程领域全球高被引中国学者,获国际CH Kim学术奖(CH Kim Award)、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学会奖(ISOPE Award)、国际Moan-Faltinsen最佳论文奖、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等。

目前担任国际离岸与极地工程学会(ISOPE)执委会委员(BOD),ISOPE国际水动力学委员会主席,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AC)成员,国际船舶CFD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计算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智能海事搜救与水下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深远海风电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会议执委会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等,以及《Ocean Engineering》、《Applied Ocean Research》、《海洋工程》、《中国造船》等9个国际杂志和10个国内杂志副主编、执行编委或编委。

吴建华,男,1958年7月生,1989年获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7年任教授级高工,现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高速水流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高速水流,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子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创新基金、电力部重点项目,重大水电工程研究项目等数十项,以一作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四,2009)、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第四,2012)。成果被白鹤滩、龙滩、溪洛渡、三板溪、小浪底、思林、江坪河、官地等大型水电工程设计和施工采纳,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