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委员: | 吴有生 | ||||||||
副主任委员: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王 超 | 刘 桦 | 何春荣 | 林建忠 | 袁业立 | 戴世强 | ||
编委: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丁 航 | 马 山 | 马 勇 | 马玉祥 | 马 峥* | 万德成* | 于明州 | 王 超* |
王 军 | 王一伟* | 王平义 | 王本龙* | 王沛芳 | 王志远 | 王玲玲 | 王 振 | 王道增 | 王静竹 |
王福军 | 王嘉松 | 王协康 | 王金宝 | 王 展 | 王盛章 | 王诗平 | 王义乾 | 王伯福 | 王伟杰 |
方 新 | 方红卫 | 及春宁 | 邓 见 | 勾 莹 | 田茂诚 | 尹洪军 | 尹海龙* | 牛小静 | 牛 骏 |
毛献忠 | 包 芸 | 白玉川 | 代 钦 | 吕 林 | 宁德志 | 叶金铭 | 叶剑红 | 龙新平 | 付世晓 |
朱红钧 | 朱仁传 | 朱 兵 | 刘宇陆* | 刘 桦* | 刘士和 | 刘钧乔 | 刘长根 | 刘兴年 | 刘 成 |
刘应征 | 刘修善 | 刘青泉 | 刘祖源 | 刘 勇 | 刘厚林 | 刘焕文 | 刘谋斌* | 刘海江 | 刘利琴 |
刘剑明 | 刘云龙 | 许晶禹 | 许唯临* | 卢士强 | 卢东强* | 卢志明 | 卢金友 | 冯建军 | 孙 仁 |
孙西欢 | 孙宝江* | 孙志林 | 孙奉仲 | 孙 超* | 孙德军 | 孙洪广 | 孙鹏楠 | 乔方利 | 江 洧 |
江恩惠 | 任 冰 | 伍艳玲 | 华祖林 | 苏玉民 | 何广华 | 何国威* | 何春荣* | 何国建 | 李 嘉 |
李丹勋 | 李正农 | 李兆敏 | 李国栋 | 李廷秋* | 李 晔 | 李 帅 | 季 斌 | 余锡平* | 余钊圣 |
邹早建* | 邹 丽 | 邹 琳 | 邹明松 | 邹 璐 | 束洪春 | 吴大转 | 吴应湘* | 吴有生* | 吴建华* |
吴雪菲 | 沈忠厚 | 宋付权 | 匡翠萍 | 杨中华 | 杨克君 | 杨建民 | 杨胜发 | 杨晨俊 | 邵雪明* |
陈文义 | 陈 彬* | 陈红勋* | 陈 斌 | 陈效鹏 | 陈霞萍 | 陈 瑛 | 库晓珂 | 范佘明* | 陆夕云* |
张 健 | 张小斌 | 张桂勇 | 张宇宁* | 张 伟 | 张阿漫 | 张洪生 | 张志国 | 张金凤 | 张明亮 |
张 奇 | 张冠敏 | 张凌新 | 张烈辉 | 张 楠 | 张新曙 | 张德胜 | 张建民 | 张景新 | 邱 翔 |
邱流潮 | 姜胜超 | 肖 洋 | 苏玉民 | 周 全 | 周连第* | 周伟新 | 周济福 | 明付仁 | 林卫青 |
林建忠* | 宗 智 | 竺柏康 | 罗先武 | 罗兴錡 | 宫兆新 | 郑之初 | 郑伟涛 | 施卫东 | 姚文艺 |
赵彬彬 | 赵西增 | 赵 峰* | 赵栋梁 | 段文洋* | 郭加宏 | 郭新蕾 | 郭鹏程 | 郭晓宇 | 荆丰梅 |
俞万能 | 洪方文 | 祝会兵 | 祝效华 | 侯精明 | 侯一筠 | 胡文蓉 | 胡兴军 | 胡金鹏 | 胡海豹 |
贺 缨 | 姜 楠 | 倪宝玉 | 夏军强 | 桂 南 | 顾 杰 | 顾 明 | 徐万海 | 徐弘一 | 徐祖信* |
殷代印 | 谈广鸣 | 唐登海 | 袁业立* | 袁寿其 | 袁绪龙 | 高福平 | 梁夫友 | 梁丙臣 | 康 灿 |
龚晓波 | 谢锡麟* | 谢明亮 | 谢芳芳 | 钱忠东 | 钱家忠 | 崔保山 | 崔 璞 | 黄中伟 | 黄本胜 |
黄远东 | 黄伟希 | 黄跃飞 | 黄国富 | 黄 彪* | 彭晓星* | 曾凡棠 | 曾玉红 | 曾卓雄 | 曾晓辉 |
曾 利 | 董力耘 | 董宇红 | 程 文 | 程小明 | 程永光 | 鲁传敬 | 覃开蓉 | 傅旭东 | 詹杰民* |
槐文信* | 雷雨龙 | 廖世俊 | 廖振良 | 廖华林 | 缪泉明 | 潘存鸿* | 滕 斌* | 戴世强* | 魏 岗 |
王 密(英国) | 王 勇(德国) | 王 媌(美国) | 黄华雄(加拿大) | 邓晓青(美国) | |||||
卢伟真(中国香港) | 邢 涛(美国) | 朱志伟(加拿大) | 邬星儒(美国) | 汤寒松(美国) | |||||
李大庆(瑞典) | 汪前喜(英国) | 吴国雄(英国) | 苏 健(巴西) | 肖 恒(美国) | |||||
孟剑平(英国) | 邱 巍(加拿大) | 杨 驰(美国) | 杨建明(美国) | 陈小波(法国) | |||||
陈汉钦(美国) | 赵 明(澳大利亚) | 胡长洪(日本) | 诸颂平(澳大利亚) | 梁东方(美国) | |||||
梁秋华(英国) | 隋觉义(加拿大) | 程 亮(澳大利亚) | 彭国义(日本) | 徐 辉(英国) | |||||
臧 军(英国) | (有*号者为执行编委) | ||||||||
顾问编委: | (以姓氏笔划为序) | O. M. Faltinsen(挪威) | Philip L.-F. Liu(美国) | Per A. Madsen(丹麦) | R. W. Yeung(美国) | ||||
Chaoqun Liu(美国) | 吴耀祖(美国) | 陈耀松 | 李玉成 | 李家春 | |||||
李行伟(中国香港) | 梅强中(美国) | 董世汤 | 缪国平 | 颜 开 | |||||
主编: | 吴有生 | 执行主编: | 周连第 | 执行副主编: | 马 峥 | ||||
副主编: | 王道增 | 鲁传敬 | 陈红勋 | 朱仁传 | 王一伟 | 郭鹏程 | 张德胜 |
缴纳编委费流程
编委会缴费通知.pdf (下载146) |
尊敬的编委:
为适应《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办刊进一步发展形势,根据办刊联合体章程,请您及时缴纳编委费(如有特殊情况,请发邮件到jhdzhou@vip.163.com),请汇款到 上海中船编印社有限公司(请务必注明姓名和水动力学编委费)。
户名:上海中船编印社有限公司
开户行及账号:工行中华路支行1001219709003800450
编辑部电话:021-63150072
请汇款后发送:
1.汇款时间,2.联系人,3.手机,4.地址 到 jhdzhou@vip.163.com,
以方便快递发票。谢谢配合!
此致
敬礼!
上海中船编印社有限公司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
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并第七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 会议
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并第七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于2019年8月16日至19日在安徽合肥成功召开。本届会议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中国力学学会、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等单位主办,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船舶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社协办。来自60余家单位近300名专业人士加了这次盛会,包括来自台湾4家单位的11位代表。
8月16日晚,近八十余位编委参加了《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第八届编委会三次会议并第九届编委会一次会议。会议由编委会主任吴有生院士主持,副主编马峥研究员做了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工作报告。报告从期刊发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建设与发展、办刊体会等方面概况了过去四年获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广大作者、读者和编委的共同努力下,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的影响因子、他引次数、总被引次数在过去几年稳步持续上升。JHD影响因子在2018年达到1.855,在134种国际力学类排名第73位(前54.5%),已经接近Q2(前50%)的门槛。接着,编委会举行了换届工作,投票产生了第九届编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执行委员。随后,马峥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第九编委会的目标和工作计划。编委会将继续办好两刊,从被动等待型向积极进取型转变,确保英文刊影响因子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力争1-2年内进入国际先进期刊行列(Q2)并逐步稳定在Q2前列。并加强中文版办刊水平,努力培育热点方向,引领学科前沿。此外,编委会还将继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服务人才培养。最后,执行主编周连第研究员勉励办刊联合体同心同德,乐于奉献,为实现“水动梦”而努力奋斗。
8月17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学术会议中心召开。开幕式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所长何春荣研究员主持。编委会主任、主编、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名誉所长吴有生院士致开幕词,吴院士勉励中国水动力学者工作关注国家需求,并努力在国际水动力界占有一席之地。接着,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季益洪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并简要地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的办学历史、发展现状和学科特色。
开幕式最后,编委会颁发了“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8年度高被引论文奖”。本年度共有四篇论文获奖,作者和题目分别是【1】Zhang A-man* (张阿漫), Sun Peng-nan (孙鹏楠), Ming Fu-ren (明付仁) & Colagrossi, A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s,”[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7, 29(2): 187-216];【2】Liu Mou-Bin* (刘谋斌) & Li Shang-ming (李上明) “On the modeling of viscous incompressible flows with 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6, 28(5): 731-745];【3】Ji Bin (季斌), Long Yun (龙云), Long Xin-ping* (龙新平), Qian Zhong-dong (钱忠东) & Zhou Jia-jian (周加建)“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attached cavitating flow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large scale structures of the hydrofoil wake and turbulence-cavitation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7, 29(1): 27-39];【4】Long Yun (龙云), Long Xin-ping (龙新平), Ji Bin* (季斌), Huai Wen-xin (槐文信) & Qian Zhong-dong (钱忠东)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URANS simulations of the turbulent cavitating flow around the hydrofoil,”[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7, 29(4): 610-620].
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展现了9篇精彩的大会报告:(1)沈炼(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Simulation-based study of wind-wave interactions under various sea conditions;(2)彭晓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梢涡空化起始预报及噪声特性研究;(3)万德成(上海交通大学):船海水动力学耦合数值模拟技术;(4)蔡进发(台湾大学):船舶自动避碰系统之实验研究;(5)王军(合肥工业大学):桥墩-冰塞-局部冲刷相关问题研究;(6)肖恒(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Physics informed machine learning for turbulence modeling;(7)徐辉(帝国理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Target to reduce friction drag by roughness elements: Doable or Not;(8)孙德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对流的稳定性和数值模拟;(9)周全(上海大学):The effect of rough element on heat transfer in Rayleigh-Bénard convection。
会议期间,17个30分钟分会场邀请主题报告、158余篇15分钟小组报告在六个会议室平行交流,内容涵盖基础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动力学试验与测试技术、工业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海洋环境与地球物理流体力学、水利水电和河流动力学等诸多方面。结合热点研究方向,设置了几个特色专题:特殊推进器性能、空泡、高精度数值方法、海洋能源开发和利用;螺旋桨、水泵、涡激振动、孤立波与内波、石油工程、绕流及入水问题。邓见(浙江大学)、董宇红(上海大学)、郭鹏程(西安理工大学)、洪方文(中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黄彪(北京理工大学)、季斌(武汉大学)、姜楠(天津大学)、李晔(上海交通大学)、刘谋斌(北京大学)、龙新平(武汉大学)、宁德志(大量理工大学)、钱家忠(合肥工业大学)、王志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阿漫(哈尔滨工程大学)、张明亮(大连海洋大学)、张伟(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赵西增(浙江大学)等受邀在各会场做了了30分钟专题报告。论文集收录了205篇全文/摘要,由吴有生、邵雪明、王军主编,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电子版全文在编辑部网站和中国知网可下载。
8月19日下午,编委会副主任林建忠教授主持了会议的闭幕式。编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桦教授宣读了“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为了表彰和培植水动力学界的后备人才,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从2015年起设立了“学生优秀论文奖”。经过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比,西北工业大学华扬、台湾海洋大学黄琦雯、大连理工大学郭宝明、上海交通大学梁尚、河海大学任炜辰、上海交通大学张正骞、北京大学张智琅等七位研究生荣获“第三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并第七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随后,各位编委副主任向学生们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接着,第31届(2020)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承办单位代表集美大学俞万能教授、第八届(2021)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承办单位代表台湾成功大学吴炳承教授分别介绍了未来研讨会组织情况,并期待大家积极参会。最后,编委会副主任戴世强致闭幕词,戴教授总结了本届会议参加人员、论文交流等数据和特色,并表示欣喜地看到年轻人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和研讨会整体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承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做了卓有成效的会务工作,与会代表向东道主表示诚挚的谢意!(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卢东强)
沉痛悼念何友声先生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我国船舶原理研究的开拓者、高速水动力学和出入水理论研究的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共上海市委原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何友声先生,于2018年1月17日0时6分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7岁。
何友声先生1931年7月2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4岁随父母来沪,先后就读于上海小学、晋元中学和同济大学。他品学兼优、为人正直,在中学期间即参加进步活动,在大学期间,加入共青团,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2年秋,因国家建设事业需要,赴大连工学院造船专业任教,195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随院系调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
1957年,何友声先生作为上海交大优秀青年教师,被派往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进修并兼任辅导教师和党总支书记,在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著名学者指导下学习流体力学。1958年,担任上海市研制探空火箭的总负责、协助筹建上海机电设计院、筹建上海交大工程力学系等,服务国防工业。1962年起,先后担任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副系主任,工程力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86年至1992年,何友声先生任上海交大党委书记。他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扬民主、团结班子,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开拓办学新局面,为上海交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1992年,何友声先生从学校党委书记岗位上退任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2年入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
何友声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建树颇丰,为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事业开疆拓土。他于上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辛氏法端点修正”的方法,被船舶设计手册和教科书收录。在水翼理论及水动力学设计、气垫船原理等方面硕果累累,开拓了螺旋桨激振力研究领域,使我国船舶的减振水平跃上新台阶。在高速水动力学、空泡流和水中兵器出入水的研究中成果显著,有力地支持了有关型号的开发。同时为适应长江口水资源利用、堤岸保护、航道建设的需要,建立了河口水动力学研究基地,积极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曾十余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螺旋桨激振力》获国家教委专著奖。曾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力学学会理事长、《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何友声先生躬耕教坛半个多世纪,为国家发展广育英才。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教学一线,先后讲授过十余门课程,指导过五十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率先提倡面向本科生开设概论课程、面向研究生和教师开设文献阅读研讨课。他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倡导“探求”和“采诸家之长”的精神,促成学校开设跨学科跨学校的学术论坛等。他身体力行、传道授业,深得教师和学生的敬重。
何友声先生长期担任《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副主任及顾问编委,为期刊学术水平提高和影响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推动我国水动力学学科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1984年举行的“全国第一届水动力学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轴对称体垂直出水的非线性数值解》和《有限展长水翼的非定常理论》的学术论文,引领自由表面水动力学前沿研究。他长期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和定期的执行编委会会议,鼓励和吸引我国力学界和船舶工程界同行及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水动力学事业。即便年事已高,他作为顾问编委仍然经常参加执行编委会的活动,为期刊的发展出谋划策,刚刚过去的2017年的四次编委会仅最后一次由于健康原因缺席。当编委会遇到疑难问题或者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他总能从大局出发、起到掌舵人的作用。
何友声先生一生坚定忠诚、矢志报国,是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典范;他精勤不倦、勇于创新,惜时如金地学习和工作,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他虚怀若谷、提携后学,无论对待同事、学生还是晚辈,都保持谦和从容,只讲奉献,不求回报;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过程中从未放慢敬业报国的脚步,令人钦佩。
“为人为学两道相济、育才治校皆得美誉”。何友声先生为新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崇高的学术追求和宝贵的品格操守是我们永恒的精神财富。我们将永远铭记他,缅怀他!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编辑部
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八届二次编委会
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于2017年8月8日至10日在长春吉林大学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吉林大学等单位主办,由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委员会、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船舶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承办,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北京欧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来自48家单位的逾240位专业人士加了这次盛会。
8月8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吉林大学清南岭校区逸夫教育大楼召开。杂志副主编、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马峥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编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林建忠教授致开幕词。在开幕式上,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宋传学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并简要地介绍了吉林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概况。最后,编委会副主任林建忠教授向“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7年度高被引论文奖”的作者罗先武博士(清华大学)、季斌(武汉大学)颁发了奖状。获得该奖励的论文是Xian-wu Luo, Bin Ji, Yoshinobu Tsujimoto, “A review of cavitation in hydraulic machinery,”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6, 28(3): 335-358,该论文亦被Web of Sciences标识为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in field)、热点论文(hot paper in field),也是本刊2015年设立“高被引论文奖”以来的第二篇获奖论文。
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展现了七篇精彩的大会报告:
(1) 胡兴军(吉林大学):“汽车涉水车身表面水相分布的数值模拟”;
(2) KIM Yonghwan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Study on violent sloshing flows for LNG cargo design”;
(3) 廖世俊(上海交通大学):“Clean numerical simulations (CNS)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chaos and turbulence”;
(4) 高福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海底管道失稳的流固土耦合机理及预测”;
(5) 丁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具有移动接触线的流体界面动力学数值研究”;
(6) 陈红勋(上海大学):“水力机械动态特性的水动力学机理及流动控制”;
(7) 邵雪明(浙江大学):“空化流中小尺度空泡运动特征的研究”。
会议期间,14个30分钟分会场邀请主题报告、130余篇15分钟小组报告在六个会议室平行交流,内容涵盖基础水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动力学试验与测试技术、工业流体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海洋环境与地球物理流体力学、水利水电和河流动力学等诸多方面。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收录226篇全文/摘要,长达1780页。
为了表彰和培植水动力学界的后备人才,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从2015年起设立了“学生优秀论文奖”,前两届已有13位研究生获得此奖励。经过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比,上海交通大学李志松、武汉大学龙云、北京理工大学马潇健、吉林大学孙兴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徐畅、哈尔滨工程大学朱城锜等六位研究生荣获“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
8月9日晚召开,六十余位编委参加了《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第八届编委会二次会议。会议由林建忠教授主持,副主编马峥研究员做了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工作报告。报告从期刊发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建设与发展等方面概况了过去两年获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两年在提升期刊影响力方面的目标和举措。考虑到八届编委会的目标已经完成,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八届编委会今后两年的目标是JHD的影响因子每年上升0.2。八届编委会任期结束时争取进入国际先进期刊Q2行列。编委会还表决通过了编辑部和执行编委会向编委会提出的编委费从2500元调整到4000元的提议,从2018年开始实施。最后,执行主编周连第研究员勉励大家齐心协力,为实现“水动梦”而努力奋斗。
8月10日下午,中国力学学会水动力学专业组组长邵雪明教授主持了会议的闭幕式,并宣读了“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随后林建忠教授等向学生们颁发了奖状和奖金。下届研讨会东道主代表江苏大学张德胜教授致欢迎词。执行主编周连第研究员致闭幕词。周主编指出,本届会议具有鲜明的特色:1)邀请报告层次高。国际知名学者、中国高被引作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资深学者等受邀做了大会报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青年千人计划等青年才俊在分会场做主题报告;2)会议和期刊发展相辅相成。研讨会定位为“大学校、大舞台、学科交叉大平台”,即提供增长知识、增加见识、开拓眼界的学校,学术交流、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期刊提供了许多优质的稿源。最后,周主编介绍接下来一年内由编委会和编辑部主办或协办的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会。
本届会议尽管由于天气、航空管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航班大范围的延误和取消,不少与会代表不辞辛苦,克服了各种困难,依然积极参会,会议规模依然庞大,组织得俨然有序,体现了办刊联合体的凝练力。承办单位吉林大学做了卓有成效的会务工作,与会代表向东道主表示诚挚的谢意!
(上海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卢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