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编委会2017年度第二次会议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JHD)执行编委会2017年度第二次会议于2017年4月12日(星期三)下午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上海分部411会议室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顾问编委何友声、董世汤;副主任委员戴世强、缪国平、刘桦;执行主编周连第;执行编委范佘明、槐文信、卢东强、马峥、王道增、吴建华、邹早建。编委邓见(代表邵雪明)、编辑部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

编委会副主任戴世强主持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1)“第14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28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的筹备工作;

(2)第三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启动申报工作;

(3)“加速期刊转型发展、引领学科前沿研究”的相关举措;

(4)有关审稿工作。

精心组织学术会议和八届二次会议

精心组织筹备“第28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2017.8.8-12,吉林长春)、“《水动力学研究与发展》编委会八届二次会议”(2017.8.8,吉林长春)及“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2017.10.30-11.4,台湾基隆)。

目前收到46个单位的摘要250余篇,预计论文160~180篇、报告120~150篇、代表超过250人。

全文投寄截止日期:2017年5月1日(投寄方式: E-mail:  ccsh16@jhydrod.com)

会议秘书处联络:上海市高雄路185号《水动力学研究与发展》编辑部,邮编 200011。电话:021-63150072

执行编委讨论和确认了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的名单。

研讨会定位为“大学校、大舞台、学科交叉大平台”,即提供增长知识、增加见识、开拓眼界的学校,学术交流、展示才华的舞台,因而鼓励研究生、青年才俊及导师积极参加。

在全国研讨会上,

  • 邀请6-8位学术造诣较深专家做大会报告;
  • 遴选10-12位优青、高被引作者到分会场主题报告;
  • 组织100篇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
  • 评选6-8位学生优秀论文奖;
  • 遴选优秀论文到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交流;
  • 遴选16篇左右优秀论文到A辑出版专辑;
  • 改编论文集的结构,尝试CPCI-S收录。

精心组织发动第三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1991年,周培源基金会学术交流基金设立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随后颁发了七届。2011年,该奖项升格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该奖项已经颁发了两届(2012,2015)。

日前,编辑部已经收到周培源基金会《关于启动2018年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报工作的批复》,第三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工作正式启动,申报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具体申报通知将通过期刊和网络发布。

该项活动的开展,将弘扬周培源为发展我国水动力学事业作贡献的精神,发掘并奖励为发展水动力学事业做出成绩的水动力学学者,提高《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周培源基金会理事长周如苹女士于2017年3月29日因病在京逝世。编委会对此表示深切哀悼,并将在期刊上发表纪念短文。周理事长生前十分关心和支持《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的发展,并于2011年倡议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升格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2015年11月,周理事长亲临南京参加“第27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开幕式,为第二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获得者颁奖。2016年7月,周理事长在为《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题词。编委会表示,我们将继续借助期刊平台,努力推进中国水动力学学科的发展。

加速期刊转型发展,引领学科前沿研究

新的一年里,编委会和编辑部将以“加速期刊转型发展,引领学科前沿研究”为工作方针,积极参与申报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扶持资金。

相关的新旧举措包括:

1)根据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科研发展趋势,确定若干学科热点方向,编委会将建立相应的交流微信群,组织热点交流沙龙,引领学科前沿研究,挖掘扶持优秀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JHD)上发表。

初步确定几个热点方向:

a)、LES计算及验证和确认热点群(群主 武汉大学季斌、执行主编周连第)

b)、仿生鱼类游动的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待建群)

c)、海洋能开发应用中的水动力学问题(待建群)

d)、水波与浮体水动力学或耦合问题(待建群)

e)、空泡问题研究

编辑部对这几个热点方向提出配套支持措施。

2)开设国际会议优秀论文快车道专栏。鼓励和支持编委主办或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宣传JHD以提高国际影响力,同时遴选优秀稿源提高学术水平。

3)鼓励并积极邀请在某一领域有突出学术地位和成就的专家撰写Feature Article、Review Article在JHD上发表,占领学术至高点,引领学术发展方向。

4)开设Letter的快车通道。鼓励科研人员将最新原创的研究成果以Letter形式发表,占领学术研究先机。

5)开辟重点项目快车通道专栏。支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研究项目,支持科研人员快速形成成果,提高JHD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副主编会议

2017年度第一次副主编工作会议于4月12日下午1:00-2:00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上海分部405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执行主编周连第;副主编槐文信、刘桦、卢东强、马峥、吴建华;编辑部杨显成老师。会议内容:

(1)进一步研讨并理顺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在EES审稿流程;

(2)研讨有关JHD的组稿、审稿问题。

 

执行编委会2017年度第一次会议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和“Journal of Hydrodynamics”(JHD)执行编委会2016年度第五次会议于2017年2月19日(星期日)下午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上海分部411会议室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主任委员吴有生;顾问编委何友声、董世汤;杂志社社长、副主任委员颜开;副主任委员戴世强、缪国平、林建忠、刘桦;执行主编周连第;执行编委段文洋、范佘明、槐文信、刘宇陆、鲁传敬、卢东强、马峥、潘存鸿、彭晓星、邵雪明、孙宝江、孙超、滕斌、万德成、王道增、吴建华、许唯临、詹杰民、赵峰、邹早建。编委谢锡麟、尹海龙、编辑部工作人员列席了会议。

编委会主任吴有生院士主持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包括:

1)2016年工作总结及取得成绩;

2)2017年发展思路及工作计划;

2016年工作总结及取得成绩

第二届(2016)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CCSH’2016)

“第二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学术会议”(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Global Chinese Scholars on Hydrodynamics,简称CCSH’2016)于2016年11月11日至14日在无锡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胜利召开。

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荷兰、俄罗斯、爱尔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约240名代表(其中境外代表逾40名)参加了这次盛会。会议共交流了8篇40分钟全场大会邀请报告、20篇30分钟分会场主题报告和101篇18分钟小组报告。

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的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onference of Global Chinese Scholars on Hydrodynamics (ISBN 978-7-5027-9607-5)共收录了155篇论文和3篇摘要,内容涵盖了水动力学的各大分支。所有文章和摘要都被三大检索之一CPCI-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 – Science (CPCI-S), 旧称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 (ISTP))。组委会将精选了17篇全文在2016年第六期Journal of Hydrodynamics出版专辑(Special Issue)。

第三届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将于2021年召开。

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

为了庆贺期刊创办30周年,并记录期刊创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以便年轻一代牢记历史、继往开来,组委会精心征集和汇编30余篇题词、稿件,并印刷了精美的《追梦之路——《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共278页),其中包括名家题词、历史的足迹、我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大事记、结语、附件等六大栏目。

郑哲敏、李家春、何友生、王超、周如苹、林建忠为文集题词、赋诗,周连第、陈耀松、康伯霖、林炳尧、董世汤、陈九锡、邵维文等回顾了创刊了历史足迹,万德成、刘桦、张涤明和詹杰民、许唯临、槐文信、孙德军和陆夕云、王沛芳、滕斌、陶建华、吴建华、马峥、卢东强、尹海龙、季斌代表单位或个人回顾了期刊这一“大舞台、大学校”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

JHD获得“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6年11月22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发布“2016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和“2016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 5%–10%)。该评选工作采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6》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从3500种科技期刊中分别按Top 5%和Top 5%–10%两个层次各选出175种科技期刊。

2016年期刊风采

2016年起,期刊出现新特色:1)推出Feature Article专栏;2)更改了杂志封面,并推出封面图片;3)作者姓名格式改为名前姓后,更符合国际期刊的惯例。

2016年刊登了1篇Feature Article,4篇Review Article,6篇Letters。

2016年度的下载量迅速增长,从2015年的79086次增加到2016年的105050次,增幅达32.8%,这显示了JHD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加。在下载量中,中国占38%,中国以外的亚洲占25%,欧洲占18%,美洲13%。目前JHD国际论文数量占1/3,而国际下载占62%,反映了JHD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预计2016年度的SCI影响因子将有显著增加(据编辑部内部估计,约0.97左右)。基本上提前两年达到了第八届编委会提出的量化指标。

副主编会议

依据2016年第四次执行编委会的讨论,JHD设立副主编,英文定名为Associate Editor;并推举槐文信、梁东方(英)、刘桦、卢东强、马峥、滕斌、万德成、吴建华为副主编,协助执行主编和编辑部处理审稿任务的派送工作。

2016年度第一次副主编工作会议于11月12日晚借全球华人水动力学会议之机,在无锡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执行主编周连第;副主编槐文信、卢东强、马峥、滕斌、万德成、吴建华和编辑部杨显成老师。会议主要介绍了副主编的工作职责、EES(Elsevier Editorial System)的操作办法。

2016年度第二次副主编工作会议于12月28日下午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上海分部405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执行主编周连第;副主编槐文信、刘桦、卢东强、马峥、滕斌、万德成、吴建华。

ICHD常数秘书处工作

国际水动力学会议(ICHD)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的常设秘书处于2014年建立在JHD编辑部。该处在协助ICHD’2016征稿方面做了积极显著的贡献。来自19个国际和地区的一百余名代表参加于2016年9月18–23日在荷兰滨海埃赫蒙德召开的第12届ICHD,其中四十余名中国大陆的代表,包括我刊主编吴有生院士、执行编委刘桦、卢东强、马峥、编委陈红勋、黄本胜、孙仁、王嘉松、王一伟、周济福等。

2016年9月18日晚,来自巴西、中国、法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挪威等国家11位委员在荷兰滨海埃赫蒙德参加了EC会议,我刊执行编委马峥、卢东强分别代表JHD编辑部、ICHD常设秘书处列席了会议。

会议推举挪威皇家科学与文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挪威科学技术大学教授O. M. Faltinsen(JHD共同主编)担任新一届EC主席。新一届执行委员由来自巴西、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荷兰、挪威、俄罗斯、新加坡、西班牙、英国、美国等16个国家的24位专家组成。中国大陆的执行委员包括吴有生(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刘桦(上海交通大学)、卢东强(上海大学)。会议决定EC增设1名中国共同主席。

2016年10月6日,EC主席Faltinsen教授通过电邮通信,提议吴有生院士担任EC的荣誉主席(honorary chairman)。随后,常设秘书处将此建议转发给全体执行委员,获得了19名(2/3以上)委员的赞同。确立了吴有生院士担任EC的荣誉主席。

此后,在执行编委会2016年度第四次会议上,编委会推荐刘桦教授代表中方为EC的共同主席(co-chairman)。

编辑部交流和调研

2016年11月24日,执行主编周连第带领执行编委刘桦、马峥、卢东强和编辑部杨显成老师赴上海交通大学Journal of Ocea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编辑部调研。这次执行编委会继赴浙江大学期刊社、上海大学期刊社之后又一次调研和学习活动。

2017年1月4日,上海大学期刊社《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English Edition)》编辑部主任等四人到JHD编辑部指导与交流办刊工作。执行主编周连第、执行编委马峥、卢东强和编辑部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2017年发展思路和工作计划

总体发展思路

2016年编编委会提出,期刊和研讨会要积极发挥“大学校、大舞台、学科交叉大平台”的作用。2017年,编委会将为大平台赋予新的内涵,即“引领学科发展前沿研究的大平台”,以提升《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的作用及影响力。具体思路包括:

1)除了继续在国际会议等渠道上吸收优质稿源之外,坚持发挥Feature article, Review article的作用,并尽量避免零引用论文在JHD发表;

2)积极发挥副主编作用,提高审稿流程效率、审稿论的精准度。

3)挖掘JHD热点研究方向,稳步提高影响因子和国际影响力。初步确定三个热点方向,a)各种湍流流动的大涡模拟计算及不确定性研究,b)仿生鱼类流动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c)海洋能开发应用中的水动力学问题研究。编辑部对这三个热点方向提出配套支持措施。

4)通过继续保持或发展以下活动,培养、挖掘、扶植青年优秀人才:

  • 继续参与上海交大暑期学校,推荐讲课专家;
  • 研讨会 学生优秀论文奖
  • 改革年度研讨会的层次结构,设立大会报告、分会场主题报告、小组报告三个层面的交流。
  • 组织2017年度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报工作。
  • “高被引作者奖”、“高被引论文奖”
  • 不拘一格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发展编委和执行编委,贯彻执行编委会列席制度

精心组织学术会议和八届二次会议

精心组织筹备“第28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2017.8.8-12,吉林长春)、“《水动力学研究与发展》八届二次会议”(2017.8.8,吉林长春)及“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2017.10.30-11.4,台湾基隆)。

在全国研讨会上,

  • 邀请6-8位学术造诣较深专家做大会报告;
  • 遴选10-12位优青、高被引作者到分会场主题报告;
  • 组织100篇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
  • 评选6-8位学生优秀论文奖;
  • 遴选优秀论文到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交流;
  • 遴选16篇左右优秀论文到A辑出版专辑;
  • 改编论文集的结构,尝试CPCI-S收录。

 征文通知的主体内容包括:

  • 征文范围

(1) 基础水动力学;(2) 计算流体力学;(3) 实验水动力学;(4) 工业流体力学;(5) 船舶海洋工程、海洋、海岸水动力学;(6) 水利、水电、环境水动力学;(7) 海洋与大气动力学;(8) 传热、传质、环境水动力学;(9) 水动力学其他边缘和交叉问题。
本届会议论文集将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

  • 征文要求

1). 请各位作者投寄不少于1000字的详细英文摘要,内容应包括:(1). 文章题目;  (2). 作者姓名、单位、邮编、E-mail、电话;(3). 论文内容简要说明。

2) 投寄方式: E-mail:   ccsh16@jhydrod.com

3). 投稿流程:

摘要投寄截止日期:2017年3月1日;

摘要接收通知日期:2017年3月15日;

全文投寄截止日期:2017年5月1日;

  • 注意事项

1). 投寄的论文尚未在有刊号或书号的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
2). 录用的论文将按照统一的格式编入《第14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28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并在会上安排交流。
3). 会议将评出优秀论文20篇,推荐在《水动力学研究与发展》A辑或B辑上发表。
4). 本次会议将择优遴选出论文参加2017年11月在台湾高雄举行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有意向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的作者, 请在投送的摘要中注明“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动力学研讨会”。
5). 会议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奖。

  • 联系地址

上海市高雄路185号《水动力学研究与发展》编辑部,邮编 200011。

电话:021-63150072

Website: www.jhydrod.com

精心组织发动2017年周培源水动力学奖

1991年,周培源基金会学术交流基金设立了周培源优秀水动力学论文奖。2011年,该奖项升格为“周培源水动力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此后,该奖项已经颁发了两届(2012,2015)。2017年,第三届“周培源水动力学奖”申请工作即将启动,申报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31日,具体申报通知将通过期刊和网络发布。

加快期刊电子网络化进程

1、升级EES,提高英文版出版效率。

2、中文版试用中国知网采编系统。

3、与超星加大合作力度,提高影响力。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第八届执行编辑委员会名单

EXECUTIVE EDITOR-IN-CHIEF

Liandi Zhou (周连第)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jhdzhou@vip.163.com

EDITOR-IN-CHIEF

Yousheng Wu (吴有生)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wuys@cssrc.com.cn
O. M. Faltinsen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way odd.faltinsen@ntnu.no

ASSOCIATE EDITORS

Wenxin Huai (槐文信) Wuhan University, China wxhuai@whu.edu.cn
Dongfang Liang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dl359@cam.ac.uk
Hua Liu (刘桦)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hliu@sjtu.edu.cn
Dongqiang Lu (卢东强)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dqlu@shu.edu.cn
Zheng Ma (马峥)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Mazh8888@sina.com
Bin Teng (滕斌)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bteng@dlut.edu.cn
Decheng Wan (万德成)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dcwan@sjtu.edu.cn
Jianhua Wu (吴建华) Hehai University, China jhwu@hhu.edu.cn

BASIC HYDRODYNAMIC

Changhong Hu Kyushu University, Japan hu@riam.kyushu-u.ac.jp
Chao Sun (孙超) Tsinghua University , China chaosun@tsinghua.edu.cn
Chiuon Ng Hongkong University, H.K. China cong@hku.hk
Chuanjing Lu (鲁传敬)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cjlu@mail.sjtu.edu.cn
Hamnching Chen Texas A&M University, U.S.A. hcchen@civil.tamu.edu
Huaxiong Huang York University, Canada hhuang@yorku.ca
Georges L. Chahine Dynaflow, Inc. U.S.A. glchahine@dynaflow-inc.com
Guoxiong Wu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K. Gx_wu@meng.ucl.ac.uk
Jianping Me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ilities Council, U.K. jianping.meng@stfc.ac.uk
Jianzhong Lin (林建忠)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mecjzlin@public.zju.edu.cn
Kai Yan (颜开)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kyan.cssrc@gmail.com
Kenichi Sog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U.S.A. ks207@cam.ac.uk
Kuiper Gerrit Delft University, The Netherlands G.Kuiper@cavitation.nl
Michelle H. Teng University of Hawaii,at Manoa, U.S.A. mtang@hawaii.edu
Qianxi Wang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 wangqx@maths.bham.ac.uk
Shengcai Li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 s.Li@warwick.ac.uk
Shiqiang Dai (戴世强)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sqdai@shu.edu.cn
Songping Zhu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 spz@uow.edu.au
Xiaoxing Peng (彭晓星)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China penry_pxx@163.com
Xiyun Lu (陆夕云)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xlu@ustc.edu.cn
Xueming Shao (邵雪明)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mecsxm@zju.edu.cn
Yeli Yuan (袁业立) The First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China yuanyl@fio.org.cn
Yulu Liu (刘宇陆)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ylliu@staff.shu.edu.cn

HYDRODYNAMICS RELATED TO SHIP, OCEAN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Alistair Liu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Alistair.Borthwick@ed.ac.uk
Chi Yang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U.S.A. cyang@gmu.edu
Daqing Li SSPA Sweden AB, Sweden Da-Qing.Li@sspa.se
Jean-Pierre Franc Laboratoire des écoulements géophysiques et industriels, France jean-pierre.franc@hmg.inpg.fr
Feng Zhao (赵峰)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China zhaofeng@cssrc.com.cn
Friesch Juergen Hamburg Ship Model Basin, Germany friesch@hsva.de
Guoping Miao (缪国平)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gpmiao@sjtu.edu.cn
Jianming Yang The University of Iowa, U.S.A. jianming-yang@uiowa.edu
Lugni Claudio INSEAN, Italy c.lugni@insean.it
Qiuxin Gao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U.K. qiuxin.gao@gmail.com
Rene Huijsman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R.H.M.Huijsmans@tudelft.nl
Sheming Fan (范佘明) MARIC, China samfan@sh163.net
Wei Qiu Memorial University, Canada qiuw@mun.ca
Wenyang Duan (段文洋)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duanwenyang@hrbeu.edu.cn
Xiaobo Chen Bureau Veritas, France xiao-bo.chen@bureauveritas.com
Yong Hwan Kim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yhwankim@snu.ac.kr
Zaojian Zou (邹早建)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zjzou@sjtu.edu.cn

HYDRODYNAMICS RELATED TO WATER CONSERVANCY, HYDRODYNAMIC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Baojiang Sun (孙宝江)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China sunbj1128@vip.126.com
Bin Chen (陈彬)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chenb@bnu.edu.cn
Chang Nyung Kim Kyung Hee University, Korea cnkim@khu.ac.kr
Chao Wang (王超) Hehai University, China cwang@mailsvr.hhu.edu.cn
Cunhong Pan (潘存鸿)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 China panch@zjwater.gov.cn
Daozeng Wang (王道增) Shanghai University, China dzwang@staff.shu.edu.cn
David Z. Zhu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dzhu@ualberta.ca
Guoyi Peng Nihon University, Japan peng@mech.ce.nihon-u.ac.jp
Hansong Tang City College of NewYork, U.S.A. htang@ce.ccny.cuny.edu
Hongwu Zhang (张红武)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zhhw@tsinghua.edu.cn
Jiachun Li (李家春)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Jcli05@imech.ac.cn
Jian Su 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 Brazil Sujian_ufrj@hotmail.com
Jiemin Zhan (詹杰民) Zhongsan University, China stszjm@mail.sysu.edu.cn
Jueyi Sui University of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sui@unbc.ca
Jun Zang University of Bath, UK J.Zang@bath.au.uk
Liang Cheng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 cheng@civil.uwa.edu.au
Maurigio Brocchini Universit Politecnica delle Marche, Italy m.brocchini@univpm.it
Mi Wang University of Leeds, U.K. m.wang@leeds.ac.uk
Qiuhua Liang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K. FalconerRA@cardiff.ac.uk
Roger Falconer Cardiff University, U.K. qiuhua.liang@ncl.ac.uk
Shan Huang U.K. shanhuanghighlander@gmail.com
Tao Xing University of Idaho, U.S.A. xing@uidaho.edu
Valery V.Kadet University of Bath, U.K. J.Zang@bath.au.uk 
Weilin Xu (许唯临) Sichuan University, China xuwl@scu.edu.cn
Weizhen Lu Hongkong City University, H.K. China bcwzlu@cityu.edu.hk
Xingru Wu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USA Xingru.Wu@ou.edu
Xiping Yu (余锡平)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yuxiping@tsinghua.edu.cn
Yingxiang Wu (吴应湘)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ina yxwu@imech.ac.cn
Zuxin Xu (徐祖信)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xuzx@sepb.gov.cn

ADVISORS

Chiang C. Mei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ccmei@mit.edu
Francis. Nobless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U.S.A. noblfranc@gmail.com
J. H.-W. Le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 China jhwlee@ust.hk
P. A. Madsen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Danmark prm@mek.dtu.dk
P. L.-F. Liu Cornel University, U.S.A. philiplfliu@gmail.com
Ronald W. Yeu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U.S.A. rwyeung@berkeley.edu
Shitang Dong (董世汤)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re, China stdong31@163.com
Theodore Y. Wu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tywu@caltech.edu
Yaosong Chen (陈耀松) Beijing University, China chenys@pku.edu.cn
Yucheng Li (李玉成)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Liyuch@dlut.edu.cn
Yousheng He (何友声)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yshe@sjtu.edu.c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荣获“2016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2016年11月22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评选了“2016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6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荣获“2016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这是JHD自2012年首次荣获这一称号以来,已连续五年获得这一殊荣。

该评选工作采用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2016》的文献计量指标,从3500种期刊分别按TOP5% 遴选出175种期刊,评选为“2016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再依次按TOP5%-10%选出175种期刊评选出“2016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主 任 委 员: 吴有生
副 主 任 委 员: (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 超 刘 桦 林建忠 袁业立 缪国平 颜 开 戴世强
编 委: (以姓氏笔划为序) 丁 航 马 山 马 勇 马 骋 马 峥* 万德成* 于明州
王 超* 王 军 王一伟 王冬姣 王平义 王本龙 王沛芳 王志远 王现方
王松岭 王玲玲 王道增* 王福军 王瑞和 王嘉松 王协康 王金宝 王 展
王盛章 方 新 方红卫 邓 见 邓家泉 田茂诚 尹洪军 尹海龙 牛小静
牛 骏 毛献忠 包 芸 白玉川 代 钦 石在虹 宁德志 叶剑红 龙新平
朱仁传 刘宇陆* 刘 桦* 刘士和 刘长根 刘兴年 刘应征 刘青泉 刘祖源
刘 勇 刘厚林 刘焕文 刘谋斌 刘海江 许晶禹 许唯临* 卢士强 卢东强*
卢志明 卢晓平 卢金友 冯建军 孙 仁 孙西欢 孙宝江* 孙志林 孙奉仲
孙 超* 孙德军 乔方利 江 洧 江恩惠 任 冰 伍艳玲 华祖林 何广华
李 嘉 李丹勋 李正农 李兆敏 李家春* 李相方 李积德 李国栋 李廷秋
李 晔 邱流潮 季 斌 余锡平* 余钊圣 邹早建* 邹 丽 邹 璐 束洪春
吴大转 吴应湘* 吴有生* 吴宝山 吴建华* 沈忠厚 宋付权 杜广生 狄勤丰
匡翠萍 杨中华 杨克君 杨建民 杨晨俊 邵雪明* 陈 彬* 陈红勋 陈 斌
陈效鹏 陈霞萍 库晓珂 范佘明* 陆夕云* 苏晓冰 张小峰 张小斌 张庆华
张红武* 张宇宁 张 伟 张阿漫 张洪生 张俊华 张志国 张金善 张明亮
张 奇 张冠敏 张凌新 张烈辉 张 楠 张德胜 邹 琳 邱 翔 肖 洋
侯一筠 周 全 周连第* 周伟新 周华君 周新平 周孝德 周济福 林卫青
林建忠* 宗 智 竺柏康 罗先武 罗兴錡 郑之初 郑伟涛 施卫东 姚文艺
赵西增 赵 峰* 赵栋梁 段文洋* 郭加宏 郭新蕾 洪方文 祝会兵 祝效华
胡文蓉 胡兴军 胡海豹 贺 缨 姜 楠 夏军强 顾 杰 顾 明 徐万海
徐 立 徐祖信* 殷代印 谈广鸣 袁业立* 袁寿其 袁绪龙 高福平 梁夫友
梁丙臣 梁东方* 康 灿 龚晓波 谢锡麟 谢明亮 钱忠东 钱家忠 崔保山
崔海清 黄中伟 黄本胜 黄远东 黄思训 黄跃飞 黄 强 黄国富 黄 彪
彭晓星* 曾凡棠 曾玉红 曾卓雄 曾晓辉 董力耘 董宇红 程 文 程小明
程友良 程永光 鲁传敬* 覃开蓉 傅旭东 詹杰民* 槐文信* 雷雨龙 缪国平*
廖世俊 廖振良 缪泉明 颜 开* 潘存鸿* 滕 斌* 戴世强* 戴光清 魏 岗
熊 鹰
Soon Keat Tan (新加坡) 王 密(英国) 黄华雄(加拿大)
邓晓青(美国) 卢伟真(中国香港) 邢 涛(美国)
朱志伟(加拿大) 邬星儒(美国) 汤寒松(美国)
李大庆(瑞典) 李胜才(英国) 汪前喜(英国)
吴朝安(中国香港) 吴国雄(英国) 苏 健(巴西)
邱 巍(加拿大) 杨 驰(美国) 杨建明(美国)
陈小波(法国) 陈汉钦(美国) 陈汉钦(美国)
胡长洪(日本) 诸颂平(澳大利亚) 高秋新(英国)
黄 山(英国) 梁秋华(英国) 隋觉义(加拿大)
程 亮(澳大利亚) 彭国义(日本) 徐 辉(英国)
臧 军(英国) (有*号者为执行编委)
顾 问 编 委: (以姓氏笔划为序) O. M. Faltinsen(挪威) Philip L.-F. Liu(美国) Per A. Madsen(丹麦)
F. Noblesse(美国) R. W. Yeung(美国) 何友声 陈耀松
吴耀祖(美国) 李玉成 李行伟(中国香港)  梅强中(美国)
董世汤
主 编: 吴有生
执 行 主 编: 周连第 执 行 副 主 编: 马 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