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至21日,第四届全国智能流体力学研讨会暨第二届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大会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联合主办,由上海中船编印社有限公司、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委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智能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喷水推进重点实验室、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西湖大学工学院和西湖大学未来产业中心承办。近200名国内外智能流体力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齐聚西湖大学(云谷)学术交流中心,与业内同仁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共话未来,21,000余人通过直播平台共享了这场视听盛宴。
研讨会以邀请报告和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主题涉及“AI+流体”等既具有新时代特征,又切合新时代任务的热点话题,面向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能源、风工程等领域,共邀请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40余名专家作专题报告,还开展了聚焦智能流体未来发展的沙龙活动。

会议开幕式于5月20日上午9时正式开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志共,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崔维成,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王高峰,西北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智能空气动力学专业组主任张伟伟致欢迎辞。
唐志共致辞
崔维成致辞
王高峰致辞
张伟伟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特邀嘉宾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应征、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所研究员钱炜祺、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教授高琪、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徐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晓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潘翀、西湖大学研究员范迪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Bernd Noack、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罗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贾伟乐、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赵耀民、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谢芳芳、百度飞桨周原野分别围绕实验、理论、数值手段与智能流体力学的交叉融合问题作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并与在座的参会人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结束了一天的精彩报告并短暂休息后,在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范迪夏的主持下,开展了以“智能流体力学的未来”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近50名专家和代表们面对面提问和分享,就智能流体力学学科发展、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举措等话题展开讨论。
21日上午会议设置了智能水动力学、智能空气动力学、智能流体实验与智能理论3个分会场,聚焦不同的应用场景探讨当前流体力学领域存在的难题。
在经历了精彩纷呈的大会报告和分会场学术报告之后,5月21日下午,第二届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大会盛大召开。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是在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指导下,由唐志共院士等为代表的产业界领军人物和30多家全球头部流体力学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产业联合体,秘书处设在西北工业大学。会议邀请到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志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十一,华为昇腾业务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参加开幕式并致辞。陈十一院士就智能仿真技术-铸就工业软件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汇报,对业界技术现状和未来进行展望,收获热烈反响。
唐志共院士为产业联合体大会致开幕词
杨卫院士致辞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致辞
陈十一院士介绍业界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联合体大会还邀请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陈迎春总师,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副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张伟伟教授,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副院长艾邦成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袁先旭研究员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AI4SCI Lab副主任王紫东就各领域智能流体力学产业发展规划与具体进展进行汇报。

本次会议还重磅预发布了面向飞行器的首个流体力学大模型–秦岭·翱翔。其核心技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流体力学智能化国际联合研究所和华为公司。在与会院士、领导、专家和产业界人士的见证下,秦岭·翱翔大模型的相关签约和启动仪式隆重举办。秦岭·翱翔大模型的发布将有力助推智能流体力学产业化、战略化发展。
接下来,唐志共院士、杨卫院士、陈十一院士和张迪煊总裁等共同为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理事单位、会员单位进行授牌,这也标志着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会议最后,陈十一院士为大会做闭幕致辞,陈院士预祝产业联合体能够更快更好地走向产业化历程,为国家工业软件建设提质增效贡献力量。联合体将坚持不懈地推动AI与流体力学的深度融合,加速流体力学领域的科研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为飞机、高铁、轮船等制造业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们来到西湖大学流体智能与信息化实验室参观学习,进一步交流。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一个汇聚学术精英的盛会,第四届智能流体力学学术研讨会与第二届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大会联合举办,是促进智能流体力学方向产学研用方面的初步尝试,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和企业代表一起共同探讨了智能流体力学学术问题和发展。本次大会上,各位学者专家展示了他们在流体力学领域结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所开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者们共同就智能流体力学的前沿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为促使会议能够持久举办成为一个系列性会议并不断发展壮大,相关的专家代表组成了会议执行委员会并举行了执行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初步制定了执委会的章程、人员结构及运行机制。希望会议能够为促进中国智能流体力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希望通过前沿学术交流砥砺智能流体力学工作者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特别鸣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硒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昇思MindSpore开源社区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2022年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员
赵广生,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2019级直博生,导师是牛小静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做报告“海南岛历史风暴潮模拟和灾害风险评估”。此次报告采用历史风暴潮情景再现的方法,使用水动力模型FVCOM模拟再现了1970年至2020年间影响海南岛的历史台风风暴潮,对海南沿岸的风暴潮灾害进行了初步评估。非常荣幸本次会议上作为分会场的主题报告,并获得了学生优秀论文奖。感谢会务组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感谢会场专家老师们的指导与鼓励。希望以后我还有机会参加水动力学研讨会,与老师同学们学习、交流。
薛瑛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21级直博生,导师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研究中心(CMHL)主任万德成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机叶片气动性能优化。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做题为《仿鸮前缘突节风机叶片气动流场数值模拟》的报告,本文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使用RANS与LES湍流模型,分析低雷诺数下非光滑前缘突节对风机叶片气动性能的影响,这些结果对叶片优化与气动性能、功率提升提供参考。这次会议上的报告受到了来自水动力学界各级专家的认可,这是对我的激励与鞭策。感谢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与学习中,我一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刘俊鹏,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冯兴亚副教授。当前研究课题是基于NLSE模型的极端波预测与分析。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上做了“随机波背景下基于NLSE模型的极端波预测与分析”的报告。对于深水条件下考虑由调制不稳定性引发的极端波,采用基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呼吸子解模型,利用物理水槽和全非线性势流理论的数值模拟手段,成功的实现了引入随机波成分的极端波浪,并分析了结果的调制不稳定性情况及其可预测的包络谱特征。非常感谢主办方的支持和老师同学们的指点赐教,有幸获奖,深感荣幸。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参与其中,与众学者探讨,发扬科学精神,学习先进知识。
隋宇彤,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流固耦合技术研究团队2017级直博生,导师为张阿漫教授,研究方向为航行体高速入水流固耦合问题研究。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的报告题目为“截锥型弹体小角度入水空泡及冲击载荷特性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截锥头型回转体小角度入水问题,揭示并掌握了头型系数和入水角度对截锥头型回转体入水初期自由液面、空泡和瞬态冲击载荷特性的影响规律。很荣幸能够在本次大会进行汇报,并有幸获得优秀论文奖。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和认可,受益匪浅,这也将激励我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继续向前。
田浩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杨晨俊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时域势流理论数值计算。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上进行了“基于间接时域法的甲板上浪及对船舶运动性能影响研究”的报告。本文用间接时域法计算船舶在波浪中的运动响应,用溃坝模型和洪水波模型模拟甲板上浪水体的流动。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会议,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中老师同学们的精彩报告令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会务组的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感谢课题组老师一直以来的教导,给予了我珍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夏定康,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0级直博生,导师为吴建华教授,研究方向为多相流条件下的空化空蚀机理。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做报告“基于掺气泡群对冲击波缓冲作用的掺气减蚀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空泡溃灭产生的冲击波在经过掺气泡群时的能量衰减,并通过掺气减蚀试验进行了验证,这些结果可能为空蚀预测提供参考。特别感谢吴老师的指导,并提供了这次学术交流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各方提供了这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令我受益匪浅。我很荣幸获评优秀论文奖,这将更加激励我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脚踏实地。
丁荷颖,2021级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浙江海洋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导师是宋付权教授,研究方向为非常规油气藏渗流机理和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微流动理论和实验。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作报告“神经网络方法在致密油藏渗流模型中的应用”,介绍了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方法(BPNN)对非线性渗流模型中的幂律型参数n值的预测,并对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参加本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听取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使我获益良多,希望未来仍有机会能够参与其中。获评优秀论文奖是对我此次汇报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学习工作上的激励。
黄海津,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水利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王多银和陈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航水力学。本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分享的报告为“半封闭水域内冲击射流湍动能输运特性试验研究”。基于湍动能输运方程,揭示了对流、湍流扩散和粘性扩散过程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向,同时阐明了产生项、对流项、紊流扩散项和粘性扩散项的转化机制,为建立冲击射流湍动能输运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会议,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使我获益良多。荣获学生优秀论文奖可以说是意外之喜,这是对我既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激励。我将带着这份肯定和激励继续前行,为我国的水利水运事业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