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智能流体力学研讨会暨第二届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大会圆满闭幕

2023年5月20日至21日,第四届全国智能流体力学研讨会暨第二届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大会在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联合主办,由上海中船编印社有限公司、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委会、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智能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喷水推进重点实验室、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西湖大学工学院和西湖大学未来产业中心承办。近200名国内外智能流体力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优秀青年学者齐聚西湖大学(云谷)学术交流中心,与业内同仁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共话未来,21,000余人通过直播平台共享了这场视听盛宴。

研讨会以邀请报告和专题研讨的形式进行,主题涉及“AI+流体”等既具有新时代特征,又切合新时代任务的热点话题,面向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能源、风工程等领域,共邀请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40余名专家作专题报告,还开展了聚焦智能流体未来发展的沙龙活动。

会议开幕式于5月20日上午9时正式开始,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志共,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崔维成,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王高峰,西北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智能空气动力学专业组主任张伟伟致欢迎辞。

唐志共致辞

崔维成致辞

王高峰致辞

张伟伟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特邀嘉宾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应征、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所研究员钱炜祺、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流体工程研究所教授高琪、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徐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晓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潘翀、西湖大学研究员范迪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Bernd Noack、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罗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贾伟乐、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赵耀民、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谢芳芳、百度飞桨周原野分别围绕实验、理论、数值手段与智能流体力学的交叉融合问题作了精彩的大会特邀报告,并与在座的参会人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结束了一天的精彩报告并短暂休息后,在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范迪夏的主持下,开展了以“智能流体力学的未来”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近50名专家和代表们面对面提问和分享,就智能流体力学学科发展、产业需求、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举措等话题展开讨论。

21日上午会议设置了智能水动力学、智能空气动力学、智能流体实验与智能理论3个分会场,聚焦不同的应用场景探讨当前流体力学领域存在的难题。

在经历了精彩纷呈的大会报告和分会场学术报告之后,5月21日下午,第二届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大会盛大召开。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是在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指导下,由唐志共院士等为代表的产业界领军人物和30多家全球头部流体力学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产业联合体,秘书处设在西北工业大学。会议邀请到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志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陈十一,华为昇腾业务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参加开幕式并致辞。陈十一院士就智能仿真技术-铸就工业软件产业的未来,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汇报,对业界技术现状和未来进行展望,收获热烈反响。

唐志共院士为产业联合体大会致开幕词

杨卫院士致辞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致辞

陈十一院士介绍业界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联合体大会还邀请到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陈迎春总师,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副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张伟伟教授,航天空气动力研究院副院长艾邦成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袁先旭研究员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AI4SCI Lab副主任王紫东就各领域智能流体力学产业发展规划与具体进展进行汇报。

本次会议还重磅预发布了面向飞行器的首个流体力学大模型–秦岭·翱翔。其核心技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流体力学智能化国际联合研究所和华为公司。在与会院士、领导、专家和产业界人士的见证下,秦岭·翱翔大模型的相关签约和启动仪式隆重举办。秦岭·翱翔大模型的发布将有力助推智能流体力学产业化、战略化发展。

接下来,唐志共院士、杨卫院士、陈十一院士和张迪煊总裁等共同为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理事单位、会员单位进行授牌,这也标志着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会议最后,陈十一院士为大会做闭幕致辞,陈院士预祝产业联合体能够更快更好地走向产业化历程,为国家工业软件建设提质增效贡献力量。联合体将坚持不懈地推动AI与流体力学的深度融合,加速流体力学领域的科研创新、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人才培养,为飞机、高铁、轮船等制造业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会议结束后,与会代表们来到西湖大学流体智能与信息化实验室参观学习,进一步交流。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更是一个汇聚学术精英的盛会,第四届智能流体力学学术研讨会与第二届智能流体力学产业联合体大会联合举办,是促进智能流体力学方向产学研用方面的初步尝试,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和企业代表一起共同探讨了智能流体力学学术问题和发展。本次大会上,各位学者专家展示了他们在流体力学领域结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所开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会者们共同就智能流体力学的前沿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为促使会议能够持久举办成为一个系列性会议并不断发展壮大,相关的专家代表组成了会议执行委员会并举行了执行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初步制定了执委会的章程、人员结构及运行机制。希望会议能够为促进中国智能流体力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并希望通过前沿学术交流砥砺智能流体力学工作者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特别鸣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硒钼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昇思MindSpore开源社区对本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2020 高被引论文奖

  • 获奖名单和文章如下:

1. 上海交通大学 王嘉松教授
Wang, Jia-Song; Fan, Di-Xia; Lin, Ke
A review on flow-induced vibration of offshore circular cylinder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20, 32(3): 415-440

2. 北京理工大学 王国玉教授
Huang, Biao; Qiu, Si-cong; Li, Xiang-bin; Wu, Qin; Wang, Guo-yu
A review of transient flow structure and unsteady mechanism of cavitating flow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3): 429-444

3.  上海交通大学 万德成教授
Wang, Jian-Hua; Zhao, Wei-Wen; Wan, De-Cheng
Development of naoe-FOAM-SJTU solver based on OpenFOAM for marine hydrodynamics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1): 1-20

4.  四川大学 杨克君教授
Li, Wen-Qi; Wang, Dan; Jiao, Jun-Li; Yang, Ke-Jun
Effects of vegetation patch density on flow 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in an open channel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5): 1052-1059

5.  武汉大学 槐文信教授
Huai, Wen-xin; Zhang, Jiao ; Katul, Gabriel G. ; Cheng, Yong-guang ; Tang, Xue ; Wang, Wei-jie
The structure of turbulent flow through submerged flexible vegetatio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2019, 31(2): 274-292

  • 个人简介:

王嘉松,1967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1992年分获西南石油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98年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西南石油大学讲师,2000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出站,2000年、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和教授。曾为香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MIT受邀短期访问。

主要研究方向:高精度数值算法及其应用、流固耦合力学、流致振动(含涡激振动)及其控制、大气环境动力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86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30余项,在POF、JFS、OE、IJMS、JWEIA、AE等期刊和ISOPE等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参与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一等奖、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中国海洋平台》等刊物的编委、中国环境学会大气环境分会理事等。其在流激振动及抑制方面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提出了单元速度向量转换(EVVT)方法,构建二维和三维细长结构高精度TVD格式为基础的精细流固耦合算法;2)提出了改进的涡核扩散扩散模型,构建二维和准三维多结构系统高效CFD和流激振动算法;3)利用高精度算法研究实尺度圆柱流体力并构建流体力数据库,开发了隔水管涡激振动快速工程分析软件(DAVIV等);4)利用实验和数值手段,深入研究圆柱附属结构系统的流激振动(涡激振动及驰振等)及其抑制的振动模态、图谱、流固相互作用、流场干涉等机制,发明仿鱼尾整流罩等新型抑制装置,为我国深水油气钻井及开发中隔水管/立管涡激振动及其抑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指导作用。

王国玉,1961年生,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99年在日本东北大学机械与航空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清华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空化与空化流动、跨界质航行体水动力学、两栖车辆航行动力学、先进复合材料流固耦合计算与水动力优化等。在上述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和面上基金、国防973、173等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100篇。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主要社会兼职包括:装备发展部水动力学技术专家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水下兵器专业委员会委员,UUV学组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大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水下发射中心兼职教授,《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实验流体力学》《排灌机械等学报》等刊物的编委。其主要创新成果包括:1)参与了我国某995工程的研制工作,曾任水上分系统副总师,系统开展新型高速两栖装甲车水动力构型及喷水推进技术研究,提出了高速两栖车的组合减阻方案,创新了高速两栖车减阻技术;2)系统研究了空化和超空化的流动机理,建立了流动计算模型,并在我国水下兵器和水下发射工程领域得到应用;3)搭建了低温空化流动测试平台,开展了低温介质空化流动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低温介质空化流动的计算模型,支持了新型运载工具的研发。在学科建设方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方向责任教授,负责流体机械工程方向的学科建设工作。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40余名。

万德成,1967年生,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研究中心(CMHL)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东方学者(跟踪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浦江人才,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兼任教授。1987年和1990年分别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4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船海结构物综合性能,船海工程数字孪生水池,基于CFD船型与海洋结构物智能优化,船海工程高性能计算,海洋立管涡激振动与海洋平台涡激运动,精细化流场和水动力噪声预报,新概念海洋结构物、漂浮式风机、海上新能源开发装置性能分析与评估等研究。自主研发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非定常粘性流动求解软件系统naoe-FOAM-SJTU和MLParticle-SJTU,获国家软件著作权4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流固耦合数值求解方法、高性能计算与数值水池软件开发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成果。

入选世界排名前2%科学家名单,海洋工程领域全球高被引中国学者,获国际CH Kim学术奖(CH Kim Award)、国际海洋与极地工程学会奖(ISOPE Award)、国际Moan-Faltinsen最佳论文奖、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奖、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等。目前担任国际离岸与极地工程学会(ISOPE)国际水动力学委员会主席,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ITTC)顾问委员会(AC)成员,国际船舶CFD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全球华人计算力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设计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智能海事搜救与水下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深远海风电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会议执委会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副会长等,以及《Ocean Engineering》、《Applied Ocean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dynamics》、《海洋工程》、《中国造船》、《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等9个国际杂志和10个国内杂志副主编、执行编委或编委。

杨克君,男,1973年7月生,四川仁寿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2009年于英国拉夫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世界泥沙研究学会理事,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中国分会执委,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以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等20余家国际学术刊物论文评阅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基础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在复式河槽水沙动力学、植被水沙动力学等领域开展了长期研究,揭示了复式河槽洪水泥沙运动规律,提出了河流洪水水位精确预报的计算方法;揭示了植被作用下的河道水沙运动规律,建立了植被作用下的河道水流阻力及洪水水位流量关系的计算方法,发展了植被作用下的河道河相关系理论。其研究成果共发表系列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8篇。研究成果获国际国内奖励6项,包括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Robert Alfred Carr 奖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槐文信,1963年生,博士(1991)、教授(1995)、博士生导师(1997)、武汉大学二级教授(2007)、珞珈杰出学者(2013)。槐文信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水力学和生态环境水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水动力学专家。
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武汉市、教育部、原电力工业部等方面的重要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EI收录200余篇,SCI收录15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8部,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共培养博士23名,硕士35名。获周培源水动力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五和第十),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1997年获批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槐文信教授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科教学方面,长期承担“水力学”和“环境水力学”的教学任务,作为课程负责人的“水力学”课程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他从1995年起至今,一直担任教育部高等院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获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一),2014年获宝钢教师奖,2016年获武汉大学杰出教学贡献校长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所培养的博士中,已有2人成为博士生导师,1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论文;所培养硕士中,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017年获评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2018年获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杰出贡献校长奖,2002年和2019年两次获得武汉大学师德标兵称号。

2022年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员

2022年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人员

  • 获奖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 赵广生 / 清华大学(线上)
海南岛历史风暴潮模拟和灾害风险评估
 
2、薛瑛杰 / 上海交通大学
仿鸮前缘突节风机叶片气动流场数值模拟
 
3、刘俊鹏 / 南方科技大学(线上)
随机波背景下基于NLSE模型的极端波预测与分析
 
4、隋宇彤 / 哈尔滨工程大学(线上)
截锥型弹体小角度入水空泡及冲击载荷特性实验研究
 
5、田浩枫 /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间接时域法的甲板上浪及对船舶运动性能影响研究
 
6、夏定康 / 河海大学
基于掺气泡群对冲击波缓冲作用的掺气减蚀研究
 
7、丁荷颖 / 浙江海洋大学
神经网络方法在致密油藏渗流模型中的应用
 
8、黄海津/ 重庆交通大学
半封闭水域内冲击射流湍动能输运特性试验研究
 
  • 获奖学生个人简介:

赵广生,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2019级直博生,导师是牛小静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做报告“海南岛历史风暴潮模拟和灾害风险评估”。此次报告采用历史风暴潮情景再现的方法,使用水动力模型FVCOM模拟再现了1970年至2020年间影响海南岛的历史台风风暴潮,对海南沿岸的风暴潮灾害进行了初步评估。非常荣幸本次会议上作为分会场的主题报告,并获得了学生优秀论文奖。感谢会务组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感谢会场专家老师们的指导与鼓励。希望以后我还有机会参加水动力学研讨会,与老师同学们学习、交流。

薛瑛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21级直博生,导师为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水动力学研究中心(CMHL)主任万德成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机叶片气动性能优化。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做题为《仿鸮前缘突节风机叶片气动流场数值模拟》的报告,本文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使用RANS与LES湍流模型,分析低雷诺数下非光滑前缘突节对风机叶片气动性能的影响,这些结果对叶片优化与气动性能、功率提升提供参考。这次会议上的报告受到了来自水动力学界各级专家的认可,这是对我的激励与鞭策。感谢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与学习中,我一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刘俊鹏,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冯兴亚副教授。当前研究课题是基于NLSE模型的极端波预测与分析。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上做了“随机波背景下基于NLSE模型的极端波预测与分析”的报告。对于深水条件下考虑由调制不稳定性引发的极端波,采用基于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呼吸子解模型,利用物理水槽和全非线性势流理论的数值模拟手段,成功的实现了引入随机波成分的极端波浪,并分析了结果的调制不稳定性情况及其可预测的包络谱特征。非常感谢主办方的支持和老师同学们的指点赐教,有幸获奖,深感荣幸。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次参与其中,与众学者探讨,发扬科学精神,学习先进知识。

隋宇彤,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流固耦合技术研究团队2017级直博生,导师为张阿漫教授,研究方向为航行体高速入水流固耦合问题研究。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的报告题目为“截锥型弹体小角度入水空泡及冲击载荷特性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截锥头型回转体小角度入水问题,揭示并掌握了头型系数和入水角度对截锥头型回转体入水初期自由液面、空泡和瞬态冲击载荷特性的影响规律。很荣幸能够在本次大会进行汇报,并有幸获得优秀论文奖。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指导和认可,受益匪浅,这也将激励我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继续向前。

田浩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杨晨俊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时域势流理论数值计算。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上进行了“基于间接时域法的甲板上浪及对船舶运动性能影响研究”的报告。本文用间接时域法计算船舶在波浪中的运动响应,用溃坝模型和洪水波模型模拟甲板上浪水体的流动。非常荣幸能参加此次会议,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中老师同学们的精彩报告令我受益匪浅。非常感谢会务组的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感谢课题组老师一直以来的教导,给予了我珍贵的学习交流机会。

夏定康,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2020级直博生,导师为吴建华教授,研究方向为多相流条件下的空化空蚀机理。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做报告“基于掺气泡群对冲击波缓冲作用的掺气减蚀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了空泡溃灭产生的冲击波在经过掺气泡群时的能量衰减,并通过掺气减蚀试验进行了验证,这些结果可能为空蚀预测提供参考。特别感谢吴老师的指导,并提供了这次学术交流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各方提供了这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令我受益匪浅。我很荣幸获评优秀论文奖,这将更加激励我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脚踏实地。

丁荷颖,2021级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浙江海洋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导师是宋付权教授,研究方向为非常规油气藏渗流机理和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微流动理论和实验。在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中作报告“神经网络方法在致密油藏渗流模型中的应用”,介绍了利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方法(BPNN)对非线性渗流模型中的幂律型参数n值的预测,并对致密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参加本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听取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使我获益良多,希望未来仍有机会能够参与其中。获评优秀论文奖是对我此次汇报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学习工作上的激励。

黄海津,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水利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王多银和陈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航水力学。本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分享的报告为“半封闭水域内冲击射流湍动能输运特性试验研究”。基于湍动能输运方程,揭示了对流、湍流扩散和粘性扩散过程引起的能量传递方向,同时阐明了产生项、对流项、紊流扩散项和粘性扩散项的转化机制,为建立冲击射流湍动能输运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会议,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使我获益良多。荣获学生优秀论文奖可以说是意外之喜,这是对我既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激励。我将带着这份肯定和激励继续前行,为我国的水利水运事业添砖加瓦。

第三十三届NCHD-分会场5照片

2022年10月29日上午

2022年10月30日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