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委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重庆交通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将于2022年10月28日至10月31日在重庆举办。会议举行及住宿均安排在重庆融汇半岛酒店。 日程安排:10月28日报到,10月29日、10月30日研讨会会议,10月31日代表撤离。
现将会议交通情况告知如下:
一、重庆融汇半岛酒店 地址:重庆巴南区汇北路247号(房价约为380元/间)
二、酒店交通情况
⇒⇒⇒乘飞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融汇半岛酒店(注册报到,领取资料)
(1)乘出租车,全程约49公里,约60分钟,车费130元左右。
(2)乘地铁3号线(鱼洞方向),江北机场T2航站上车,乘至八公里站下车(4号口出),步行80米至349路公交铠恩家具城站上车,乘至融汇大道北段站下车,步行400米至酒店,全程约130分钟。
⇒⇒⇒乘火车
重庆站——重庆融汇半岛酒店(注册报到,领取资料)
(1)乘出租车,全程约14公里,约20分钟,车费40元左右。
(2)乘319路公交车菜园坝南园站上车,乘至融汇大道北段站下车,再步行400米至酒店,全程约80分钟。
重庆北站——重庆融汇半岛酒店(注册报到,领取资料)
- 乘出租车,全程约25公里,约30分钟,车费55元左右。
- 乘地铁3号线(鱼洞方向),重庆北站南广场站上车,乘至麒龙站下车(2号口出),步行120米至319路轨道麒龙站上车,乘至融汇大道北段站下车,步行400米至酒店,全程约90分钟。

其他注意事项:
- 由于税务新政,请各位未缴纳会务费的代表现场报道缴费时,务必在参会系统注册提交发票信息,以便后续开具发票。
- 由于本司没有刷卡机器,希望现场缴纳会务费的代表,能准备好现金,或提前转帐。
- 本司将于11月1日起统一开具电子普通发票。
- 本次会议大会报告的报告时间为40分钟(35分钟宣讲,5分钟提问),分会场主题报告为30分钟(25分钟宣讲,5分钟提问),普通报告为20分钟(15分钟宣讲,5分钟提问)。
- 会务组将于10月28日14点开始办理报到注册事宜。
- 按相关新冠疫情防控要求,来自高、中风险地区人员不能参会。参会代表需佩戴口罩、测量体温,进出机场、车站、酒店请按规定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并需持有48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疫情期间,请各位参会代表作好防护工作。
会务组联系人:马峥13611754446,孙奕 18616211021,陈凤枝 18078813759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编辑部


引用格式:Zhou, Z., Xu, Z., Wang, S. et al. Wall-modeled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noise generated by turbulence around an appended axisymmetric body of revolution. J Hydrodyn 34, 533–554 (2022). 

何国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长期从事湍流和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提出的湍流时空关联的EA模型和大涡模拟的时空关联方法,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价为对理解湍流的时空关联和发展时间精准的湍流模型做出了基本(fundamental)贡献。主要学术成果发表在《Annu. Rev. Fluid Mech.》,《J. Fluid Mech.》,《Phys. Rev. Fluids》,《J. Comput. Phys.》,《Phys. Rev. Lett.》等期刊上。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美国物理学会《Phys. Rev. Fluids》杂志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Acta Mech. Sin.》副主编,中国力学学会期刊《Theor. Appl. Mech. Lett.》主编。
周志腾,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周志腾于2018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湍流噪声领域相关的科研工作,曾针对四极子声源穿出FW-H积分面导致的虚假噪声问题,利用格林函数的渐近展开,提出了一种四极子噪声修正模型。该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在部分马赫数下计算结果发散的问题,并成功应用在钝体绕流的远场噪声计算当中。相关成果已发表于《AIAA J.》,《Theor. App. Mech. Lett.》等期刊。

图2 水泵水轮机泵工况关键流域局部水力损失分布与旋涡演化特性分布对比
图3 水泵水轮机泵工况关键流域内水力损失与旋涡演化相关性分析
李德友,工学博士,青年拔尖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学院院长专项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风力与潮汐发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抽水蓄能专委会委员、SAC/TC175/WG2“水力机械振动”标准工作组成员、SCI期刊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抽水蓄能专委会委员、《排灌机械工程学报》青年编委、IAHR会员等20余项职务,围绕双碳目标,面向国家专项,从事抽水蓄能机组及航空航天特种流体机械流动机理及流动控制策略研究,先后获2021年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2020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排名3);入选2021年秋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拔尖教授、2020年黑龙江省博士后青年英才计划、2018年秋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拔尖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十三五装备预研领域基金子课题等30余项;在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Renewable Energy、Physics of Fluids、AIAA Journal、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ASME 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一作SCI论文35篇,通讯12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Top期刊19篇),授权/受理专利15项,软件著作10项。担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工程流体力学》主讲教师,负责和参与教学项目1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10篇。指导学生获全国能源动力类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等40余项奖励和荣誉。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